首页> 外文OA文献 >民國救世團體與中國救度宗教:歷史現象還是社會學類別?
【2h】

民國救世團體與中國救度宗教:歷史現象還是社會學類別?

机译:民国救世团体与中国救度宗教:历史现象还是社会学类别?

代理获取
本网站仅为用户提供外文OA文献查询和代理获取服务,本网站没有原文。下单后我们将采用程序或人工为您竭诚获取高质量的原文,但由于OA文献来源多样且变更频繁,仍可能出现获取不到、文献不完整或与标题不符等情况,如果获取不到我们将提供退款服务。请知悉。

摘要

This paper outlin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Chinese redemptive societies and salvationist religion. I begin with a review of past scholarship on Republican era salvationist movements and their contemporary communities, comparing their treatment in three bodies of scholarly literature dealing with the history and scriptures of 'popular sects' in the late imperial era, the history of 'secret societies'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and the ethnography of 'popular relig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world. I then assess Prasenjit Duara's formulation of 'redemptive societies' as a label for a constellation of religious groups active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and, after comp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groups in question (such as the Tongshanshe, Daoyuan, Yiguandao and others), argue that an analytical distinction needs to be made between 'salvationist movements' as a sociological category, which have appeared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and until today, and redemptive societies as one historical instance of a wave of salvationist movements, which appeared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and bear the imprint of the socio-cultural conditions and concerns of that period. Finally, I discuss issue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redemptive societies in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nd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Buddhism.本文嘗試勾勒有關中國救世團體及救度宗教之研究的概念框架。開始之先,本文回顧民國年間的救度運動及其引申的現代社群;並比較三組學術研究的處理角度:【一】帝國晚期「宗派主義傳統」('sectarian tradition')的歷史與寶卷研究,【二】民國時期「祕密會社」('secret societies')的歷史研究,以及【三】當下華人社會的「民間信仰」('popular religion')的民族志研究。本文析述杜贊奇提出的「救世團體」概念,作爲描述活躍於民國時期的一群特殊宗教團體的標籤。在比較主要例子(例如同善社、道院、一貫道之類)的特性後,本文主張把文首提到的兩個概念作出明確的學術區分:「救度宗教」指一社會學類型,並一直在中國歷史中出現,延續至今;而「救世團體」指出現於民國時期的一次救度宗教浪潮,且載有當時特定的社會文化因素。最後,本文將探討救世團研究在近代中國社會、政治及思想史,以及近代儒、道、佛等宗教歷史研究的意義和重要性。
机译:本文概述了研究中国救赎社会和救世主宗教的概念框架。首先,我回顾一下过去有关共和时代救世主义运动及其当代社区的学术研究,比较它们在三类学术文献中的处理方式,这些研究涉及帝国时代末期“通俗宗派”的历史和经文,“秘密社会”的历史。 ,以及当代中国世界中“大众宗教”的民族志。然后,我在评估了所讨论的主要群体(例如通山社,道源,一关岛等)的特征之后,评估了普拉森吉特·杜亚拉(Prasenjit Duara)提出的“救赎社会”的表述,以此作为共和时期活跃的宗教团体的标签。 ,他认为需要对分析的区别进行区分,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出现到今天的“救世主义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学类别,和在民国时期出现的救世运动作为救世运动浪潮的历史实例之一。并留下那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条件和关注的烙印。最后,我讨论了未来研究的问题,以及救赎社会在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思想史上以及儒学,道教和佛教的现代史中的意义。之研究的概念框架。开始之先,这里回顾民国年间的救火运动及其引申的现代社群;并比较三组学术研究的处理角度:【一】帝国晚期「宗派主义传统」(sectarian传统')的历史与宝卷研究,【二】民国时期“秘密会社”(“ secret societies”)的历史研究,以及【三】当下华人社会的“民间信仰”(“ popular宗教信仰”)的民族志研究。此处析述杜赞奇提出的“救世团体”概念,作为描述活跃于民国时期的一群特殊宗教团体的标签。在比较主要示例(例如同善社,道院,一贯道之类)的特性后,本文有关把文首提到的两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学术区分的:“救度宗教”指一社会学类型,并一直在中国历史中出现,延续至今;而“救世团体”指出现于民国时期的一次,度将挽救世俗研究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及思想史,以及近代儒,道,佛等宗教历史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

著录项

  • 作者

    Palmer DA;

  • 作者单位
  • 年度 2011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eng
  • 中图分类

相似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