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译:氟氧化锂镍(Li {sub}(1-z)Ni {sub}(1 + z)F {sub} yO {sub}(2-y))和锂镁镍氧化物(Li {sub}(1-z锂二次电池II的(Mg {sub} xNi {sub}(1-x){sub}(1 + z)O {sub} 2)阴极。电化学研究
机译:锂可再充电电池的氟氧化锂镍(Li1-zNi1 + zFyO2-y)和锂镁镍氧化物(Li1-z(MgxNi1-x)(1 + z)O-2)阴极第一部分。体相的合成和表征
机译:氟氧化锂镍(Li_(1-z)Ni_(1 + z)F_yO_(2-y))和锂镁镍氧化物(Li_(1-z)(Mg_xNi(1-x)_(1 + z)O_2) )锂充电电池的阴极II。电化学调查
机译:水热法合成氧化钒钒锂作为可充电锂电池的阴极材料
机译:层状氧化物Lithium1 + xM1-xDioxide(M =镍,锰,钴,铝)作为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机译:醌基材料作为可再充电镁电池的可再生高能量密度阴极材料
机译:可充电锂电池中锂过渡金属磷酸盐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新型高压形式的LimpO4(M = Fe和Ni)。
机译:可再充电锂电池新型正极材料的合成与评价。年报,1976年4月26日至1977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