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附本文)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六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46篇,会议文献有5篇等,注解(附本文)的主要作者有李玉清、黄作阵、倪瑶,注解(附本文)的主要机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1.[期刊]
摘要: 医古文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一门具有重要工具性质的专业基础课,而其文选则是该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由王育林教授主编的“十四五”规划教材《医古文》,在文选...
2.[期刊]
摘要: 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其对妇科带下病的论述,涉及到病名与分类、病因病机、带下病的兼症以及带下、漏下及崩中的鉴别等,丰富...
3.[期刊]
摘要:
4.[期刊]
摘要: 《医方约说》为明·鲍叔鼎编撰,现孤本存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章通过对《医方约说》文献整理研究,考证作者学术渊源和《医方约说》版本状况,认为《医方约说》集张仲景、...
5.[期刊]
摘要: 陈修园是清代名医,善以通俗的语言阐述玄而难解的中医理论,为清代中医科普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著作颇多,《金匮要略浅注》是其众多著作之一。书中提出《金匮要略》与...
6.[期刊]
摘要: 在现代文献中,逆传与逆传心包常被混同使用。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可知,逆传之名首见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外感病传变的反常情况,与顺传相对而言,病情迅...
7.[期刊]
摘要: 简帛医书中有"却"字,与《灵枢·经脉》对读可知其所指部位与"腘"相对应,即膝后弯曲处。该"却"字在《素问》中作"郄",凡13见,皆指"郄中"而言,为膝后腘窝处...
8.[期刊]
摘要: 依据辨证论治的经验和“方证相关”的原理,对“以方测证”的应用及其逻辑合理性进行讨论并提出质疑,指出由于方效与病证内涵的不确定性、方剂的多效性以及缺乏排他性设计...
9.[期刊]
摘要: 清代名医薛生白所著的《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病的重要著作,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篇》第10条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薛生白治湿四法结合宣上焦、畅中焦、渗下...
10.[期刊]
摘要: 枳实可用于治疗内伤、外感、寒热虚实多种病证。其功用主要为行气消痞,消积导滞,化痰散结。常用经方有枳实薤白桂枝汤、栀子厚朴汤、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麻子仁丸等。...
11.[期刊]
摘要: 通过总结“以方测证”方法的应用概况,指出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实验对照设立不合理、药效学指标的选择过于简单、“药病对应”的研究受到忽视等问题。从而提出应用“以方...
12.[期刊]
摘要: 瞑眩反应是疾病趋愈的一种祛邪反应,古今医家对其发生机制的观点不一。文章收集、整理瞑眩反应相关文献,总结古、今对瞑眩反应成因的看法,介绍吕文良教授从引阳入阴论瞑...
13.[期刊]
摘要: 《伤寒论集注》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张志聪注释、其弟子高士宗纂集的一部中医经典注释类专著,该书并非是汇集前人诸家训释之作,乃张氏聚集同学门弟,共同研讨,集体创作而...
14.[期刊]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产程中羊水性状观察,早期发现胎儿窘迫,预防新生儿窒息.方法 选择住院待产孕妇500例,产程中于宫口扩张3~5 cm时自然破膜或人工破膜,观察羊水性...
15.[期刊]
摘要: 《注解伤寒论》为全文通条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笔者将本书引《内经》、《外经》、《难经》、《金匮玉函经》等文与今存本相校,均有异文,现将异文出现之原因及其引书...
16.[期刊]
摘要: @@%准确掌握语词含义应该是弄懂篇章宗旨的前提,笔者就医古文教材中一些语词所存在的义释问题,试图从已有的历史语言材料进行例证探究,力求找出这些语词在相应语境下...
17.[期刊]
摘要: @@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历代注家甚多,其中清代医家陈修园所注之<伤寒论浅注>,因其深入浅出,论注精辟而为后世推崇.他认为"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
18.[期刊]
摘要: 《伤寒论本义》,清代魏荔彤所著.该书以方类证,条分缕析,字栉句比,要终原始,贯串通编,注释颇详而多有发明,是注释《伤寒论》著作中的上乘之作.通过研究,总结《伤...
19.[期刊]
摘要: 自从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张仲景编撰《伤寒论》、《金匮要略》后,建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尊崇为“医圣”、“众方之祖”。之后,历...
20.[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行为干预和高压氧治疗对重度窒息儿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将 66例重度窒息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 33例,干预组自新生儿期开始早期行为干预加高压氧治...
1.[会议]
摘要: 为古书做注解的方法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即已出现了注解古经书的专门注家。为古书作注解,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义。作...
2.[会议]
摘要: 近日拜读了几篇关于“胃强脾弱”的文章,有感于“胃强脾弱”义歧难明,故作此陋文,拟从“胃强脾弱”古今义之不同入手来探讨分析。“胃强脾弱”古义出自于成无已《注解伤...
3.[会议]
摘要: 本文简述了“半表半里”的五类情形,并指出“半表半里”普遍用于病症表现、治法、方药三个层面的论述和诠释。
4.[会议]
摘要: 本文重点研究《伤寒论》这本中医古籍的影印宋本及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主编的刘渡舟版本的整理情况.详细介绍了刘本的整理经过和对馆藏《伤寒论》的考察史实.
5.[会议]
摘要: 作者研究了中国药事管理发展的几个历史性阶段,论述了中国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的药事管理,并对建立完善的药事管理制度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