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政治协商会议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六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0篇,学位文献有3篇等,旧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作者有叶枫、张维达、侯云霞,旧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机构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三峡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本文认为,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所以能够召开,是当时国内国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国际上美苏对华时局的干预则是政协最终得以召开的主要因素。当时,美苏通过雅尔塔...
2.[期刊]
摘要: 1948年国民党举行的总统选举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对此,有学者指出,中国完全没有必要搞西方式样的选举,因为中国自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便是中国式的代议制度,只不...
3.[期刊]
摘要: 秦邦宪在1946年2月至4月按中共中央指示,由延安奔赴重庆,在政协宪草审议活动中为维护省自治原则,保障解放区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强硬派和青年党据理力争,给时人留...
4.[期刊]
摘要: 秦邦宪在1946年2月至4月按中共中央指示,由延安奔赴重庆,在政协宪草审议活动中为维护省自治原则,保障解放区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强硬派和青年党据理力争,给时人留...
5.[期刊]
摘要: 研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间路线的主张、产生原因、失败原因和积极作用.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间路线由于其阶级力量薄弱,所提出的政治主张脱离中国的实际,为国...
6.[期刊]
摘要: 旧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试图通过和平方式过渡到民主共和国的一次伟大尝试,民主同盟作为第三方面的主要政党,代表第三方面积极参加旧政协,为政协的成功召开及维护政协...
7.[期刊]
摘要: 抗战胜利后,以民盟为核心的第三种政治力量提出了由党派联合政府达到民主宪政国家的建国方案,即所谓的中间路线.这一方案集中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并与中共的...
8.[期刊]
摘要: 国民党一党训政的政治体制随着抗战接近尾声,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治出现了两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的武装力量并驾齐驱的局面,这种二元化的政治格局...
9.[期刊]
摘要: 在1946年旧政协会议上,黄炎培在国计民生、政治体制、政治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体现了他追求进步和民主的政治理念.政协决议虽然达成,但是国民党并没有实...
10.[期刊]
摘要: 国共论争是推动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共两党政治分歧通过论争体现出来,中共与孙中山民权主义、戴季陶主义、蒋介石法西斯主义等的论争,其民主政治思...
1.[学位]
摘要: 本文对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该会议围绕着五项议题展开,各方力量在会议进程中相互斗争妥协,至会议闭幕,达成五个重要决议,为中国推开了一扇通...
2.[学位]
摘要: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对国民政府进行了政治诱降,促使国民党确立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方针,国民党军队展开对中共领导的抗日...
3.[学位]
蒋介石治下台湾地区的腐败治理——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新制度经济学解读
摘要: 本文试图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工具探讨蒋介石治下台湾地区的腐败治理问题。与大陆时期相比,蒋介石在台湾的统治时期,其腐败治理状况有了改进。本文首先从成本一收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