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动生物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8篇,学位文献有2篇等,游动生物的主要作者有刘青、付泉洁、崔延超,游动生物的主要机构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部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针对博斯腾湖近几年面临着污染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渔业捕捞盲目等关键问题,采用《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有关方法,2004年通过6次有代表性采样,对博斯腾...
2.[期刊]
摘要: 柄海鞘为我国海洋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动物,尤其是在山东沿海贝类养殖笼中多见。在贝类收获季节,大量的柄海鞘废弃而堆积在海洋上,造成严重污染,本文拟用不同方法得到的柄...
3.[期刊]
摘要: 根据2004年5、8月2个航次杭州湾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的监测资料,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航次杭州湾生态监控区共监测到浮游动物4...
4.[期刊]
摘要: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 (G1obalPositioningSystem -GPS)的简称 ,是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
5.[期刊]
摘要: 对南极陆缘维斯德福尔特丘陵一些海生盐湖进行长期的生态学观测与研究,其结果表明,湖中浮游动物群落存在着明显的生态演替现象。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盐湖自然环境的变迁...
6.[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研究中日黑潮合作调查在东海北部黑潮及其邻近海域采集的浮游生物样品,并就饵科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作概要总结。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动...
7.[期刊]
摘要: 系统研究了桑沟湾浮游植物的周年变动,并对中国北方两个典型养殖海湾--莱州湾和桑沟湾的养殖模式及其与浮游植物数量变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桑沟湾浮游植物数量在3...
8.[期刊]
摘要: 2000年3~11月小窑湾水域浮游植物海上调查结果表明,在高密度贝类筏式养殖区随着贝类摄食强度的增强,浮游植物数量、种类都大量减少,其年平均细胞数量偏低,仅为...
9.[期刊]
摘要: 2007年10月至2012年2月对崇阳溪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设4个断面采样。结果共采集到鱼类75种,分属5目16科54属。种类组成以鲤形目鱼类为主,共4科3...
10.[期刊]
摘要: 综述了国际上有关海洋浮游动物种群、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浮游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等方面研究进展。海洋浮游动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分布广泛,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
11.[期刊]
摘要: 在不同温度和光强下培养极大螺旋藻438(Spirulina maxim 438),得到其积累多糖规律为:不利于螺旋藻生长的温度、光照条件,会促进胞外多糖EPS...
12.[期刊]
摘要: 对于水生动物来说,氧化应激是机体经常遇到的一种应激反应,若体内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动态平衡失调,氧自由基则大量产生,从而使机体处于过氧化状态,并导致脂质过氧...
13.[期刊]
摘要: 利用PCR定性和定量检测对100尾南美白对虾做了研究,发现致病虾在定性检测中成阳性,健康虾成阴性或者弱阳性;致病虾在定量检测中WSBV含量大于103个病毒粒子...
14.[期刊]
摘要: 根据2006年调查数据,研究浙江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生态指数及其随区域、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种类组成方面...
15.[期刊]
摘要: 对近亲真宽水蚤Euryternora affinis成体的外部形态和附肢结构等进行了观察.近亲真宽水蚤雌性体长为1.28~1.40 mm,雄性体长为1.13~...
16.[期刊]
摘要: 通过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幼体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了聚维酮碘对轮虫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
17.[期刊]
摘要: 通过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幼体的急性、 慢性毒性试验, 研究了聚维酮碘对轮虫存活、 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聚...
18.[期刊]
摘要: 对渭河滩人工湖水生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华阴渭河滩人工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比较多样,共检测到5个门类,以硅藻门的种类为主,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50%以上...
1.[学位]
摘要: 茅莲湖水产养殖场位于江西省南昌县,是江西省首批获得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之一,其中池塘养殖是其最主要的水产品供应方式。本文从水产养殖和养殖环境和谐可持续发...
2.[学位]
摘要: 海洋具有着陆地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其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有着辽阔的表面积,为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海洋还具有着生态环境多样性的特点,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