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认知失调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认知失调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总有一种要保持其认知协调的倾向,一旦不协调,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认知、情感、态度或行为的改变。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诸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教师之间构成了一定的关系,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随着教学的进行,这种暂时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变得不相协调。为重新达到平衡,学生就会积极思考问题,努力调整自己,不断解开困惑,以使自己回到和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状态之中。因此,要使学生始终以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善于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失调,努力打破学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让学生沿着“平衡,困惑,再平衡,再困惑”的螺旋形线路不断向上攀升。一、制造教材内部的“失调”首先作个假设,如果教材中出现了一个错别字,学生肯定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并会努力去思考,设法解开其中的疑问。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材是至高无上的,教材不可能出现错误。而当他们一向“仰视”的教材出现了错别字时,学生与教材之间原有的平衡关系就被打破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