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口腔医学》 >5种牙本质粘结系统粘结强度的比较

5种牙本质粘结系统粘结强度的比较

         

摘要

目的 用微拉伸粘结强度检测法评价5种不同类型的牙本质粘结系统与正常牙本质的粘结强度,用体视显微镜分析其断裂类型.方法 选择25 颗正畸治疗拔除的健康前磨牙,去除牙合面釉质层,随机均分为5组.选用5种牙本质粘结系统:传统三步法全酸蚀粘结系统All-Bond 2组、两步法全酸蚀粘结系统Prime & Bond NT组、两步法自酸蚀粘结系统 Fluoro-Bond组、一步法自酸蚀粘结系统Xeno Ⅲ组和一步法自酸蚀粘结系统iBond组,分别用于暴露的表层牙本质面上,再用蓝色复合树脂恢复牙冠至要求高度.用低速锯将牙齿片切为横截面积约0.81 mm2的长方体状样本,用微拉伸测试仪检测其粘结强度,加载速度为1 mm/ min.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样本断端形态.用SPSS 11.5对微拉伸粘结强度测试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种牙本质粘结系统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分别为All-Bond 2组 (28.74±5.15)MPa ,Prime & Bond NT组 (25.85±3.37)MPa、Fluoro-Bond组 (20.60±2.96) MPa、Xeno 组(22.93±3.97) MPa、iBond组 (25.67±4.72) MPa.All-Bond 2 组的微拉伸粘结强度与Prime & Bond NT组测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高于Fluoro-Bond组、Xeno 组和iBond组,后两者的测值间差异无显著性,Fluoro-Bond组和Xeno 组亦无显著差异.体视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样本的断裂类型都是粘结面型断裂.结论 5种牙本质粘结系统与正常牙本质的粘结强度存在差异,All-Bond 2 的粘结强度最高,但临床操作复杂,技术要求较高;Xeno Ⅲ、iBond使用方法较简单,对牙髓的影响可能较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