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社会科学辑刊》 >论于连·索黑尔——对《红与黑》的几点新认识

论于连·索黑尔——对《红与黑》的几点新认识

         

摘要

渺小的作品发表后就死了。它不香不臭,无人问津。重要的作品却总是引起争论,在争论中才显示出生命。因为它冲击统治一个时代的旧观念、旧习俗、旧道德。所以文学史上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有时倒要用对它反对声的高低来衡量。《红与黑》不就是这样吗?在它诞生的头十年里它受到冷遇。而在以后的一百年里它则不断引起争论。世人的冷漠使斯汤达伤心,但并不使他失望。一八三五年他写信给友人巴尔扎克说: “死亡会让我们和他们调换角色。在生前,他们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但只要一死,他们就将永远被人忘记。……而我所想到的却是另一场抽签赛,那里最大的押注是:作一个在一九三五年还为人阅读的作家。”(转引自苏联爱伦堡著《斯汤达的教训》一文) 他的希望并没有落空。直到今天,《红与黑》仍然被人们阅读着,而与斯汤达同时代的当年名噪一时的作家,却早已被历史忘却了。这部书的题名是《红与黑》。一百年来,无数评论者对这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书名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象征着红色的将军服与黑色的教土僧袍——于连选择的两条道路。也有人认为它是对爱情、荣誉、幸福、英勇(红),以及阴谋、野心、罪恶、伪善(黑)的象征。这些说法也许都对,但也许都不对。实际上,在文学作品中能象“红与黑”这三个字这样准确地表现内容的书名是罕见的。这个标题好就好在它是一组对立概念的绝妙统一。喜剧与悲剧,升腾与毁灭,爱情与死亡,……所有这些反映人生之中深刻矛盾的对立范畴,都表现于这三个字之中了。因此,它的深刻涵义正与这部著作的主题本身一样深而且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