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PB2蛋白E627V突变可增强H7N9病毒对小鼠的致病力

PB2蛋白E627V突变可增强H7N9病毒对小鼠的致病力

         

摘要

[背景]低致病性H7N9病毒自2013年在我国首次出现以来,研究发现其对家禽均呈现低致病力,对哺乳动物模型小鼠也不表现任何的致病力.但是,2015年在湖南分离的1株低致病性H7N9病毒(简称HuN/S40726),却对哺乳动物小鼠表现为高致病力.分析、推测导致该病毒对哺乳动物致病力改变的原因可能在于该病毒PB2蛋白E627V的改变.[目的]为了揭示该病毒致病力的变化原因以及对哺乳动物致病性增强的机制,提供人类H7N9病毒感染、危害增强风险预警,展开该研究.[方法]选取201 3年低致病性H7N9病毒代表株(简称SH/S1053)和上述湖南HuN/S40726病毒,开展了哺乳动物致病力对比试验以及可能导致病毒发生致病力变化的相关基因位点对比分析.然后以HuN/S40726病毒为模式毒株,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成功建立了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利用基因点突变技术定点突变了HuN/S40726病毒PB2蛋白的627位氨基酸,救获了重组病毒rHuN/S40726、rHuN/S40726-PB2/627E和rHuN/S40726-PB2/627K.通过小鼠感染模型评估了以上3株重组突变病毒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分析了PB2蛋白627位氨基酸的突变对小鼠致病力的差异.然后通过构建HuN/S40726病毒及其突变病毒的聚合酶复合表达质粒系统,以SH/S1053病毒为背景毒株构建聚合酶复合表达质粒系统作为对照,使用双荧光素酶法检测了PB2蛋白627位氨基酸的不同突变体在293T细胞中的聚合酶活性,进一步分析PB2蛋白627位氨基酸影响病毒毒力的内在机制.[结果]通过哺乳动物致病力对比试验以及可能导致病毒发生致病力变化的相关基因位点对比分析,推测导致HuN/S40726病毒对哺乳动物致病力改变的原因可能在于该病毒PB2蛋白E627V的改变.重组救获病毒和突变株对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PB2蛋白E627V的改变显著的增强了HuN/S40726病毒对小鼠的致病力,使得病毒MLD50由≥6.5 log10EID50变化为3.5 log10EID50,病毒毒力增强了至少1 000倍以上.聚合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33℃还是37℃下,PB2蛋白E627V的改变,显著提高了HuN/S40726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聚合酶活性,与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增强呈正相关性.[结论]PB2蛋白627位氨基酸(V)决定了HuN/S40726病毒对小鼠的高致病力.PB2蛋白E627V的改变能够显著增强HuN/S40726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聚合酶活性,是引起HuN/S40726病毒对哺乳动物致病力的重要因素.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 |2018年第17期|3379-3388|共10页
  •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150001;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150001;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150001;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150001;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150001;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150001;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150001;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150001;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H7N9; PB2; E627V; 致病力; 聚合酶活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