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第四纪研究》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动物骨胶原的H、O稳定同位素分析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动物骨胶原的H、O稳定同位素分析

         

摘要

考古遗址中人(动物)骨胶原的H、O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近些年来国际古食谱分析涌现的新研究方向,但我国在此方面尚无任何报道.本文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骨骼胶原蛋白中的δD和δ18O值进行测试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动物的饲养方式以及可能的迁徙活动.作为杂食类动物的猪,较食草类动物(鹿、黄牛和绵羊)具有稍高的δD值,这主要缘于δD沿营养级上升时产生的富集作用.在所有动物中,猪的δ18O值标准偏差(0.3‰)最小,可能与先民对猪繁殖时问和宰杀年龄的严格控制密切相关.在食草类动物中,与野生动物鹿(δ18O平均值为9.1±0.7‰,n=5)相比,家养的黄牛(δ18O平均值为10.4±0.4‰,n=5)和绵羊(δ18O平均值为11.1±0.6‰,n=5)具有较高的δ18O值,表明它们栖息于更为开阔的环境且食用了较多的C4类植物(粟类农作物的副产品)和植物纤维素.相对而言,绵羊较黄牛摄取了更多富含18O的植物茎叶,从而使其δ18O值高于黄牛.因新陈代谢方式及饮用水来源的差异,反刍动物(鹿、黄牛和绵羊)的δ18O值普遍高于非反刍动物(猪,δ18O平均值为7.3±0.3‰,n=11).此外,4种动物均出现了具有迥异δD和δ18O值的个体,表明他们很可能来源于外地,出于进贡或交流的目的出现于二里头遗址.

著录项

  • 来源
    《第四纪研究》 |2014年第1期|196-203|共8页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100049;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封475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1000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100049;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铜石并用时代;骨化石;生物地球化学、气体地球化学;
  • 关键词

    H、O稳定同位素; 二里头遗址; 管理策略; 代谢类型; 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