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文艺研究 >欧洲“中国宝塔”的图像生成与媒介转换

欧洲“中国宝塔”的图像生成与媒介转换

     

摘要

早期欧洲所见宝塔图像来源于中国乃至东方器物上的图案。16世纪来华传教士开始向西方介绍中国宝塔,而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作为当时的标识性景观,在西方"中国宝塔"的图像生成和制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基歇尔《中国图说》中的"九层中国宝塔"吸收当时普遍流行的东方元素作为画面背景,运用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派的绘画表现法来建构异域对象,之后它被更具真实性的纽霍夫"南京瓷塔"取代。通过比对分析多个图像版本,可以发现"南京瓷塔"的"图像修正"是"中国风"时期图像的真实性追求和装饰性功能之间调适的结果。在多种媒介间不断转换的"南京宝塔"最终成为最具标识性的中国元素。19世纪中叶,南京瓷塔虽已坍毁,但它仍然是来华西人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中国宝塔"成为现代学术的研究对象,继续推动着中西文化间的相互观看和理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