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十四届国际出版学术会
第十四届国际出版学术会

第十四届国际出版学术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0-05-08

主办单位:中国编辑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四届国际出版学术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优秀编辑的创造力表现为"发现的能力"、 "催化的能力"、 "组合文化的能力"和"创新呈现方式的能力"四个方面.中外出版史上的无数案例表明,编辑这些能力的培育,对于出版社的成功、出版业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事业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摘要:通过与西方媒介史对比,分析中国古代书籍的文字符号、物质载体以及复制方式的特征,可以探讨传播媒介对社会文化的不同影响.而汉字文化圈中不同国家(如中日、中韩)的书籍史对比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 摘要:本文从进化的视角,通过分析人类的社会性和出版现象的本质,阐述人类与出版的关系.地球上有两种复制过程,即生命的复制及其派生的智慧的复制.出版使人类智慧不受时空限制地大规模复制,并在复制中迅速进化.出版产生的本源在于人类的社会性.特殊的进化历程使人类具有高度发育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探索欲,由此决定了对出版的需求.出版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出版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出版是不同文明之间最好的沟通桥梁.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版的重要性远甚于以往任何时代.
  • 摘要:编辑出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探讨中国现代出版业历史最久的商务印书馆的创建、发展和开展对外合作出版的历程,阐述了编辑人员对推进中外文化出版交流所作的贡献,介绍了商务印书馆创建品牌、拓宽合作、强强联合和取得成功的经验.
  • 摘要:媒介是指以编辑为主体,以文本为核心,协同作者与读者交互参与,层层缔造、架构多重精神空间,储存和传播多种信息的文化结构总体.一种媒介与其他相关媒介之间存在着叫做"媒介间性"的交互关系.编辑在缔造媒介结构、革新媒介环境的过程中,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的创作传授活动和读者的审美接受活动.在这个创、编、读双向交流的文化活动场里,编辑起着其他职业不可代替的中心机枢作用,如同文化殿堂的旋转门,编辑是文化之门的主轴.作者和读者都是从这不断开开合合的媒介旋转门中进进出出,形成一个共创共享的文化活动场或不停转换的公共文化空间.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杂志的定量的内容分析方法.介于“发送方”和“接受方”之间的是承载着信息(意义和内容)的媒体,也就是“内容(contents)”。于是,电视节目、报纸版面、杂志页面、书本、网站的画面都可以算做内容之列。解读影像、声音、文字等的“意义”就是“内容分析”。定量分析中,如果分类和计数等的基准确定,任何人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将这些加以量化(图或表格等)表示,从而具有普遍的说服力。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用同一标准进行比较而超越时代、文化和国界的限制。rn 在日本,作为传统大众传媒的出版(书籍、杂志)、报纸、电视、广播这四种媒体的普及率、接触率(即收视率和购买数、阅读率)、营业收入和作为营业收入一部分的广告收人等这些方面普遍呈现低迷倾向。特别是出版和报纸这些文字媒体的销售额明显减少,过去出版业(书籍、杂志)和广电(电视、广播)、报纸行业每年的销售额都能够达到2兆5000亿日元,而如今不得不承认,这些行业已经迅速衰落,持续低迷。但是,出版物有着电子媒体所不具备的特性。电视机只要接上电源、选择频道就能够看,因此是被动性的。日本的报纸有送报入户的习惯,这也是被动接受型的。而书籍是不同的。想看书的人必须得到书店去,花钱买下来。这就是一种能动性。另外,出版物,特别是杂志是根据对象而细分市场的媒体,这种特性使得具有主体性的读者很可能进行主体性阅读。所以,这也是相对容易反映读者需求(甚至欲望)的素材。rn 在这一意义上,即使发生了“去杂志化”,杂志产业逐渐衰退,杂志读者也不会消失,也不会影响到内容分析研究的意义。rn 在本文中,笔者将介绍内容分析的手法和已经嵌入计算公式的统计软件(Microsoft Excel)。这是笔者所在的研究会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用于自身的杂志内容分析,同时笔者在任教的几所大学中也将它作为“出版论”论文课题用。
  • 摘要:在中国的大变革时代,将上海商务印书馆建成为东亚最大的出版社的正是文人张元济.本文拟用中日史料来说明,张元济这位伟大的编译者和日本的目录学家们交流的历史情景.具体探讨了张元济与市岛春城、刘崇杰、长泽规矩等人的交流。
  • 摘要:出版物向大众传递信息,哺育文化.对于身体有残障的人士来说,出版物也为他们带来知识和信息,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视力有残疾的人士可以通过盲文图书和录音图书来收集信息,因此可以说,出版物对于残障人士在获取信息方面的支持是非常大的.本文从视力残障人士使用的盲文图书和录音图书的视点来考察出版物对于残障人士的文化价值以及这种意义的相关指向性这一观点.rn 图书馆是为文化活动提供支持的场所,而支撑这种活动的正是数量巨大的馆藏图书和杂志等出版物。而使用图书馆的人越多,出版的文化价值就越大。同时,图书馆中的出版物不仅限.于墨字,还有盲文图书和肢体残障及学习有障碍的人也能使用的录音图书等资料。近年来,出,现了大字图书和触觉画册等资料,出版物的范围更加广泛,文化价值的指向性也越来越高。在向残障人士提供信息和保障其知情权方面,出版物的多样性今后也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 摘要:随着微电子技术革命而引发的各种数字媒体的普及,网络中的简短信息、图像以及TV视频等内容呈泛滥之势,正在污染着人们的阅读环境,这使得阅读印刷出版物的读者数量逐渐减少,出版业也正遭受着停滞不前的困境.网络中的简短文章以及日益泛滥的影像环境使人们远离了印刷出版物的阅读,使成人趋于儿童化,形成了"peek-a-boo-world"现象,受到了所谓"越简单越方便"的看似"合理"的误导性价值观的支配,媒体生态学正是对此提出了担忧.rn 该研究针对在如今的数码影像时代,通过印刷出版物与图像的互助作用,找出提升阅读效果的方法,因此假设了"图片阅读"这个词. "图片阅读"是指在现有的书籍中融入文字及图片的一种编辑形式.这种编辑形式是一种对书籍内容进行阅读和学习的新的可能性的试论性探索.在目前的出版市场中,已经出现了以文字和图片互动的编辑方式成功出版的书籍(详见本研究图片附录中的例子).rn 该研究设定了两个研究主题.第一个研究主题是"在当今这个集中在'观看'的影像时代,是否能够借助媒体的力量提高阅读的能力"这一论题.第二个研究主题是为了实现图片与文字的互动作用,出版物在编辑时是否应采用一种新的出版编辑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编辑方式是今后还需不断探索的一个研究课题。
  • 摘要:出版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媒体,始终都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核心.在21世纪数字媒体时代,出版不断扩大到新的领域,作为媒体和文化内容产业的源泉,其作用正在增大并且备受关注.出版业不仅要发挥这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精心开发出更具创造性的文化内容,通过丰富的信息和教育内容的创新引导产业发展.rn 本文首先整理文化、内容、文化内容产业的概念,然后依次考察作为文化内容产业的出版业、韩国文化内容产业和出版业的现状、韩国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等,并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去展望韩国出版和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前景.rn 强调信息、全球化、知识、文化等核心概念的21世纪并不是另一个世纪的简单重复,而是意味着全世界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交化.在当今这个时代,出版物是凝聚着一个国家文化的文化产品,出版业既是生产这种出版物的文化产业,又是以生产者的专业性和创意为决定竞争力的知识创造产业.其内容还与社会上有商品化价值的信息内容和知识相联系,故此,又可以把它当做信息产业来看待.rn 在文化内容产业领域,创新能力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动力.出版业是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媒体产业,也是知识集约型文化内容产业、高附加值的信息发展产业.总而言之,在文化内容产业的全球化、开放化时代,出版业的生存取决于出版业的全球化.为了实现出版内容全球化,业界就应该采取与其他媒体相生的战略.rn 文化内容产业跟其他产业相比,创造工作岗位的能力比较高,生产和创造附加值的能力也比较大.因此,韩国政府把它作为新一代成长性产业,开始重视它的重要性,而且韩国政府为了在世界经济危机中通过文化内容产业取得各种经济效果,正在谋求政策性方案.rn 韩国政府在文化内容产业,特别是为出版业的发展正在实施以下政策:(1)《出版文化产业发展法》的修订等法律制度的完善;(2)为发展出版业奠定基础;(3)支持发展电子出版业;(4)提高刊物道德性和推荐好书;(5)创造出版好书的条件并支持培养专业人才;(6)支持发展印刷产业;(7)扩大出版业国际交流;(8)积极推进著作权出口贸易;(9)组织读书振兴活动等.rn 目前,在韩国文化内容产业中,出版业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在整个文化内容产业中,从销售规模、从业人数、进出口规模、附加值规模等方面来看,出版业显然排第一,而且其内容是文化内容产业的源泉.最近,文化内容的OSMU(One Source Multi Use)成为一种趋势,其战略核心也是出版内容.在韩国文化内容产业中,出版业和出版内容的地位和影响力非常大.尽管如此,韩国的出版业和出版内容还没有取得所期待的成绩,尚有待发展.rn 那么,韩国的出版业和文化内容产业如何同步发展呢?首先需要出版界内部的改革和实践,其次必须与其他文化内容产业以及政府建立紧密的合作体系.希望韩国出版业作为文化内容产业的源泉内容和领头内容发挥其积极作用,最终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中心产业和代表品牌.
  •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编辑作为出版主体,在新的技术与新的传播手段面前,不仅要注意对文化资源的提升、加工和完善,还要根据传播方式和新材料、新技术的要求,对文化资源进行新的适应性的加工,使之适合传播,这对编辑而言增加了新的创造空间,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 摘要:随着中国出版业转企改制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出版面临着更严峻的市场竞争.转制后的中国出版企业,在重视盈利的同时更要加强其社会责任.本文分析了民国时期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著名出版企业之所以能成长、壮大,关键是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并对境外出版集团的社会责任作了分析.它们成功的经验,对中国的出版业具有启迪意义.
  • 摘要:本文论述了编辑出版与文化积累的关系,提出了提高信息传播质量的方法,同时指出,必须树立并强化精品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在提高信息传播的基础上提高文化积累质量.
  • 摘要:出版三要素说明了编辑出版与文化的共生共融关系,出版载体变革不会淡化相反会更加深化它们之间的联系.世界文化发展史表明,编辑出版与文化相互联系就必然共同发展,相互分离就会各自停滞不前.编辑出版与科学技术和经济也有密切关系,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和经济对编辑出版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编辑出版发展的决定因素,离开文化就谈不上编辑出版.
  •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实践上和当前出版体制改革面临的状况,分析和阐述了"出版文化理性"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论述了出版文化理性的核心内容有"六性":文学的感性、艺术的灵性、哲学的悟性、史学的智性、科学的理性和伦理的德性.由核心内容推及核心实现层,即要有较好的判断力、亲和力、文稿的统辖能力和文字的驾驭能力.出版文化理性的养成有个体、单位、社会三个方面.在资格准入考试中,应增加文化理性的内容.
  • 摘要:本文阐述了编辑活动在中国的悠久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编辑学在中国建立、发展并逐渐成为一门现代科学,这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编辑和出版教育界的研究者的不懈探索和执著追求.同时,在学科建设方面,讨论过图书的属性问题,编辑的起源问题,编辑概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范围,以及编辑学应属哪个学科范畴等问题。
  • 摘要:"畅销书"是备受众人关注的,因此迄今已经出版了许多论述成为畅销书的理由和背景的一般性"读物"."畅销书"还是非常有魅力的学术问题.但是,以笔者所知,尚无将畅销书本身作为课题的学术研究.本文是为今后真正的学术研究作铺垫的准备性研究.关于日本的畅销书的分析角度,有如下的内容:是否虚构;体裁的种类;是否为译文;书籍的尺寸;作者的性别;出版社;价格;电视畅销书。本文仅对“体裁的种类”和“电视畅销书”稍作探讨。可以发现畅销书有如下特征:1.1987年以来,每年都会产生100万以上销量的百万畅销书。2.电视畅销书的存在。3.宗教团体领袖的著作排名在前10位。1991-2008年的17年间,除去1994年和2008年,每年的畅销书排名中都有这样的书。4.体裁上最多的是“文学”。
  • 摘要:对于数字化带来的“知识的开放化”和“知识的空洞化”所导致的“知识的劣质化”,该如何避免呢?换句话说,这关系到能否真正成功构建数字化时代的“知识共享空间”。rn 人们并不应该因此否定技术的进步,而应该在接受新技术的基础上,构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体系。rn 公众性的必要条件之首为“公开性”,且它们之间互为必要条件。正因为有了这种公开性,才保证了公平性、多样性、独立性、信赖性、共同性。包括媒体企业、撰稿人,以及整个媒体和大众传播活动的表现行为都是公众性的行为,或多或少都会要求体现公平性、多样性、独立性、信赖性、共同性等属性。因为具有了这样的属性,公众的知情权才可以得到保障。rn 还有一个条件是“普遍性”,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能够保证访问权限的平等性、便利性、稳定性、持续性和地域性。这与前者一样,对于媒体的企业行为和大众传播活动来说理所当然是重要因素。更不用说,日本的新闻媒体一向重视这里所说的“普遍性”,并有特殊的文化和历史方面的渊源。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日本所特有的全国覆盖的媒体放送、报纸发行等体现普遍性的传播局面并得以维持至今。rn 另一方面,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或者先于数字化而到来的多媒体时代,媒体或者大众传媒活动的便利性、均一性、市场性更加强烈地被人们所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够通过充分发挥作为“知识共享空间”的必要条件的公开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而得到公众和社会的支持呢?支持率将成为探索其未来性的试金石。换言之,今后作为撑起共享空间的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大众媒体也是应该具备这些特性的吧。rn 在能够确保这种“空间”的存在,同时构筑了信息流通的社会基础之上,以新闻传媒为首的言论、思想市场才能得以支撑。从那一刻起作为读者的普通公民的表现自由才能得到体现,数字技术才能真正有利于民主主义的健康发展。
  • 摘要:本文从社会媒体学的立场出发,是构筑图书的数字化理论框架的一种尝试.rn 图书的数字化趋势涵盖广泛,本文专门考察了人文学领域的情况.数字化信息媒介与纸质图书虽然是不同性质的技术,但是如果将数字信息媒介看做是"图书演变"这一脉络中连续的一环,就能够找到关键.因此,图书的演变并不只是物质和技术上变化的产物,它的根源在于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因此,这正是媒介论的考察对象.rn 本研究中,建议导入"图书"和"卡片"这一对概念进行考察——这些现象与作为人文知识基础的"人类"这一概念的成立方式是相关联的,并考察这种影响.但是由于本次发表时间的限制,只发表第一阶段的内容.rn 关于图书数字化的种种言论中,一般将纸质书籍看做是传统媒介,具体来说则象征着"受束缚的".但是,传统的东西不一定就一定受束缚.那么,出现这种看法的原因是什么呢?rn 第一,这样的“图书”的“不自由”,不是纸质图书的本质属性。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种认识,而是体会了卡片的优越性以后并与之对比而发现的。也就是说,这种“不自由”,是在与卡片的对比关系中被发现或是被发明的东西。rn 第二,被称之为“不自由”的所有方面都是与图书的物质性相关的。图书的物质性,在当下是指在纸上印刷,再把这些纸装订成册的形态。rn 因此,强调卡片消除了“不自由”,实际上是在这个名义之下利用各种方法夺走图书的物质性,并将其拆分为功能部分。
  • 摘要:编辑·出版都是以文字等符号为媒介、传递思想与情感的两大必要条件.在这里,编辑与出版是合为一体的存在且共同协力合作的.而这两大条件的含义可以分为以下六种:rn 第一,是有关编辑·出版文化意义的问题.编辑作为一种编排知识内容的行为,会被多种多样的出版媒体所具体化,而这些媒体又会再一次依靠新的编辑内容.所以这两大条件在相互循环的过程中,又是同时共同协力合作的.rn 第二,是有关编辑·出版记录功能的问题.记录是证据与记忆的科学,也是人类表示数据的总称.所以记录可以体现历史与文化的变迁过程.更进一步来讲,通过记录,还可以证实国家的合法性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记录是具有两面性的有力手段与形式.rn 第三,记录作为公共物资的这种认知是国家层面关注的重要对象.无论是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形成"档案管理思想"、并且设有诸多档案馆的中国,永久保存和管理着国家重要文件的韩国、日本,还是西方的很多国家,也都是如此.rn 第四,编辑与出版在以记录为前提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的指向性.在这里,编辑是一种经过筛选与编排的行为,是具有创造性的先期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优秀的编辑与好的出版物是划等号的.基于此,编辑行为与出版相结合,是借助了作为个人的读者和其生活的这个社会、国家以及国际间的文化成熟与扩张的影响力,来扩大相互之间交流的一种文化方法.rn 第五,编辑在文化上的意义可以分为媒体指向型和扩大指向型.前者是被要求策划、生产某个特定的媒体,然后以公众为对象进行公布,可以概括为既具有创意性,也具有艺术性的附加行为.后者是指编辑把社会性的编制变为了可能的宏观观点.rn 第六,出版是连接与文化媒体协力合作的桥梁.它可以分为以文化媒介为形式的出版和以文化发展为形式的出版.文字的沟通最终是为了语言(话语)沟通的一种明确性的方法,所以非常重要.因此,"解读"(Decipherment)是包含了所有媒体的主要沟通方式,而寻找出能够代替这种沟通形式的任何一种清晰的规定或是理论都是很困难的.编辑与出版一直是作为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一种主流文化媒介方式,这在将来也会如此.rn 编辑与出版的协力合作为传承不同国家的文化作出了贡献.这是关系到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自身的一项巨大工程.重视编辑与出版行为的理由也是基于此.
  • 摘要:韩国出版业的历史是宣扬民族文化的历史,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历史角度考察韩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出版业之间的相关性,即通过出版物大力宣扬韩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事例,来考察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在与编辑出版有关的韩民族优秀文化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高丽《八万大藏经》的创作、金属活字的发明、《朝鲜王朝实录》的发行、韩文的创制等进行历史考察.rn 《八万大藏经》是高丽时代的代表性出版物.因其内容庞大、准确无误,被确认为世界佛教经典的标准.《八万大藏经》是在当时外敌入侵的危急情况之下创作的.高丽人民创作《八万大藏经》,引导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度过国难,向世界展现高丽人民是有文化的民族.金属活字的发明意义在于,这是世界上最早将各种知识和信息最有效地传达给非特定多数人的技术之一.也可以说,金属活字的发明,是高丽知识分子强烈的文化意识的产物,并不是因技术优势而产生的.《朝鲜王朝实录》是朝鲜时代的代表性出版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录遗产.它突出显示了朝鲜王朝文治主义和朝鲜知识分子的历史意识.创制韩文的目的在于将基层民众作为使用文字的主体,创造出能够形容自然界所有声音和形态(道理)的文字,以此来表达人类文化的一切领域.其意义不仅表现在15世纪专制君主时代为普通老百姓创造了文字这一点上,尤其是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文字也是最有效的信息传达工具这一点上意义更大.rn 另外,在本研究中简略地考察了韩文在历史上对韩国出版事业发展所产生持续影响的过程.rn 可以看出,韩国出版物在历史上不仅宣扬了民族文化,还体现和深化了文化意识.现代出版产业的从业者继承这种强烈的文化意识传统,引导着今天韩国出版业的发展.
  • 摘要:此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最近在韩国出版界成为主要图书购买群体的女性读者的读书形态,并分析针对女性读者的图书类型特点和影响.既然女性读者是主要的读书群体和图书购买群体,那就要了解针对这些女性读者的书籍内容,分析女性读者的文化影响,这是了解读书的社会文化作用的一个重要内容.rn 图书具有给社会成员传达新的信息或实现价值规范等重要的文化传授功能.特定的图书类型已经成为部分读者获取信息的窗口,也很有可能成为他们适应社会变化的向导.rn 研究发现,作为韩国出版界主要读书群体和购买者的女性通过读书来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并运用在"提高修养,塑造人格"上.总体来说,图书对创造女性文化起了重要作用.rn 韩国女性喜欢并经常购买的图书类型共有五种,分别是自我开发类、女性问题类、子女教育类、母性类、专业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明星类图书等.这些图书不仅对女性的成功和自我实现提供有益的信息,而且为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个人爱好提供必要的知识.部分图书类型通过子女教育和家庭关系,尤其是以塑造母性为素材,提供了成功的子女教育方法和家庭成员所要履行的义务.针对女性读者的图书,对于把韩国社会存在的各种女性问题舆论化和构建两性平等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韩国和中国大学生对编辑出版物和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的不同看法等主观认识体系.具体来讲,就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类热门话题的出版物,对了解不同文化起什么作用的问题,韩中大学生持有什么样的心理共同点和不同点.rn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进而就大学生对编辑出版物和文化交流的意见进行主观性类型的结构化分析,掌握各类型的特点,并对韩国和中国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主观性类型化分析.rn 因此,该论文根据韩中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编辑出版物和文化交流的接受和喜好,试图对他们的主观认识进行类型化分析.rn 分析结果显示,韩国大学生的类型分为第一类型(谨慎选择型:n=8)、第二类型(首选包装型:n=4)、第三类型(首选形象型:n=4)、第四类型(首选视觉效果型:n=2)等,中国大学生的类型分为第一类型(谨慎选择型:n=8)、第二类型(首选包装型:n=3)、第三类型(首选形象型:n=3)、第四类型(首选视觉效果型:n=2)等.rn 这说明韩国大学生对出版物的煽情性持有强烈的否定意见,中国大学生则在指出韩国出版物煽情性问题的同时,还提出出版物的制作发行形态不符合多元文化时代.通过这项研究掌握了韩国和中国大学生对出版物的主观认识,并对今后韩国出版市场的结构界限和进入中国市场时需加强事前警惕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