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语文建设》 >鲁迅的'儿童本位'观和'文化原罪'感--对《风筝》的一种解读

鲁迅的'儿童本位'观和'文化原罪'感--对《风筝》的一种解读

         

摘要

@@ 从50年代开始,鲁迅的<风筝>就不断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这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则因为<风筝>中一句著名的话:"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话往往被当作文章的题旨,成为树立正确的游戏观、玩具观的一个出发点,对教师,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都有好处;二则可能是因为在<野草>这本集子中,相对来说,<风筝>的写实意味更浓,意义指向更为明晰,更好理解一些,不像那些以"我梦见……"开始的篇章(如<死火><墓碣文>等),不易读懂.但读<风筝>其实也是有阅读陷阱的,至少有二点:一、认定散文是真实的,容易当成鲁迅个人的故事来解读,而忽略其中的父兄的形象;二、容易把文章前半部分的意思当作全文重点,以为是在阐发儿童观,而忽略后半部分的罪感,以及对罪的认定、承担,对赎罪可能性的质疑.本文即准备在破解这两方面的阅读陷阱上做一些尝试.

著录项

  • 来源
    《语文建设》 |2002年第8期|30-32|共3页
  • 作者

    姚丹;

  •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中国文学;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