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运城学院学报》 >《广雅疏证·释诂》札记(续)——音训篇

《广雅疏证·释诂》札记(续)——音训篇

         

摘要

我国的训诂之学,开始得很早,一般都要上推到西汉初的毛氏《诗诂训传》。到了西汉后期,又出现了训诂的专著《尔雅》。毛公作训诂,已开始注意到文字的假借。到了东汉,郑玄笺《诗》注《礼》,尤其重视文字的假借,甚至说:某字当为某字。这些大多即是以音求训。郑玄的弟子孙炎注《尔雅》,就广泛地应用“反切”来注音。后来郭璞继之,也为《尔雅》作了音训。反切便是音韵的萌芽。可见字音和训诂的关系,一向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可惜当时的学者还没有专门研究音韵的,更没有归结出以音求训的理论来。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出来,是音韵学上的一件大事。唐朝许多学者继承了它作了好些研究,也改编了好些韵书,直到北宋的《广韵》为止。但是当时人主要是用它来作诗文,很少人作什么研究。宋代最盛行的是义理之学。注意到音韵训诂的人很少,更说不上有什么大贡献。直到清初从顾炎武开始,才研究古音,接着,音韵训诂之学便开展起来,当时号称为“汉学”。到乾隆、嘉庆之世,汉学大盛,著名学者有江永、戴震、钱大昕、孔广森、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诸公出来,才达到了高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