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新疆小麦黑胚病的病原、致病性及侵染的研究

新疆小麦黑胚病的病原、致病性及侵染的研究

         

摘要

通过对小麦黑胚病病原分离、病原的鉴定及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的小麦黑胚病是由多种的病原侵染所组成,确立了Alternaria consortiale(Thüm.)Hughes,Alternaria alternate(Fr.) Keissler与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 et Sorokin) Shoems是引发新疆小麦黑胚病的病原,前二者是本病主要病原成分,第三个虽然也可引起与前者同样症状的黑胚病,分离率却很低,仅占病原总分离率的7.0%~8.1%.A.consortiale可侵染小麦种粒且成为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优势病原菌.3种病原对麦粒的致病性表现有差异,A.consortiale与A.alternate对小麦苗期的致病力不显著,以B.sorokiniana最强;但进入小麦接穗期后却表现相反:B.sorokiniana对麦粒的致病力表现较弱,且其侵染期仅局限在小麦的抽穗期至乳熟期,而A.consortiale与A.alternate却明显地较强,其侵染致病期均出现在小麦的乳熟期至黄熟期.小麦黑胚病病原的侵染机制,表现在穗轴各部位首先发病,然后由病变处的菌丝体穿透过小穗的基部再过渡到胚尖,才使得小麦的胚也感染变黑.大田环境高温多湿,是引致小麦黑胚病高发的首要成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