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 >罗库溴铵采用靶浓度控制输注给药与按TOF监测调控输注给药的药效学比较

罗库溴铵采用靶浓度控制输注给药与按TOF监测调控输注给药的药效学比较

             

摘要

目的 用靶浓度控制输注法(TCI)与按4个成串刺激监测(TOF)调控持续增长静脉泵入法,对罗库溴铵的药效学进行比较,探讨罗库溴铵TCI的可行性和优劣性.方法 选择30例ASA Ⅰ~Ⅱ级,无神经肌肉疾患,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成罗库溴铵靶浓度控制输注组(Ⅰ组,15例)和按TOF监测调控输注组(Ⅱ组,15例),以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的颤搐反应作为肌松效果的判定指标.Ⅰ组应用TCI技术,诱导时效应室靶浓度为9 mg/L,达最大阻滞时将效应室靶浓度调至4 mg/L,维持期依据临床指标调节靶浓度,同时记录TOF监测结果,但不作为调整肌松药用量的指标;Ⅱ组应用TOF监测技术诱导时采用单次推注0.6 mg/kg(2ED95)罗库溴铵,待肌松恢复至T1/Tc达10%时开始持续泵注,调节泵注速度使T1/Tc在10%~20%之间.记录2组神经肌肉阻滞监测的显效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恢复指数,并记录罗库溴铵在各阶段的用量,插管条件以及TOF监测情况.以全凭静脉麻醉(TIVA)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全部病例在肌松恢复期不予拮抗,使其自然恢复.当TOF恢复至T1/Tc≥75%时结束肌松监测,呼吸恢复满意后拔管. 结果 2组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分别为(73.3±26.6)s和(88.7±36.2)s,没有统计学差异,但I组稍快于Ⅱ组.诱导用药量分别为(0.86±0.09)mg/kg和(0.60±0.00)mg/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的单位时间维持用药量为(6.48±2.28)μg/(kg·min),Ⅱ组为(8.23±2.35)μg/(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平均维持靶浓度为4.47 mg/L(4~5.5 mg/L).维持阶段的TOF监测,I组T1/Tc(%)在0~2之间2例,在2~20之间7例,在20~50之间6例,T4/T1(%)均在0~25之间;Ⅱ组T1/Tc(%)均在10~20之间,T4/T1(%)均在0~25之间.停药后2组的肌松恢复过程无明显差异.2组的总平均用药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靶控输注罗库溴铵可安全用于临床,在效应室靶浓度为9 mg/L时诱导可以在70 s左右顺利进行气管插管,应用4.5 mg/L效应室靶浓度可使60%的患者维持满意的肌松效果.停药后恢复指数为(19.6±8.4)min.由于仍未解决个体差异问题,尚不能完全取代TOF监测给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