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学报》 >高压氧治疗中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剂防治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高压氧治疗中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剂防治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摘要

一氧化碳(CO)中毒在世界许多国家各种中毒性疾病中占首位,在我国占各种中毒性疾病的48.7%。部分重度CO中毒患者在治疗清醒后经过一段“假愈期”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严重患者表现痴呆或去皮层强直。其发病原因尚未明了。应用高压氧(HBO)治疗CO中毒使其迟发性脑病的发病率从20-40%,降至10-20%(1)。此结果尚不理想。多家医院尸检报告,CO中毒死亡病例尸检,其脑小动脉管壁内皮细胞缺血变性、形成微小血栓。由此我们设计了本课题,其分成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两部分。实验动物Wistar大鼠共12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一氧化碳中毒+高气压组(CP)、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组(CH)及一氧化碳中毒组(CO)。实验动物HBO处理方法与临床一致。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O中毒后第1、5、10、15、20天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外周血内皮细胞计数、血小板体积变化、血小板CD61表达、多形核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表达的动态变化,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细胞百分比及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用分光光度地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抑制剂(PAI)。客观反映了CO中毒后实验动物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和HBO的影响。临床观察选择1996-1999年在我院收治的中、重度CO中毒患者401例。随机分成HOB组197例和HBO+血小板聚集剂组(HBO+抗Pla剂组)204例。观察CO中毒后两组患者15-60天内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生情况。统计学处理:与对照组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动物试验表明,CO中毒后脑组织NOS水平降低,血小板活性增高,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加,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及细胞凋亡数增加并持续一段时间。HBO组较CO中毒组脑组织NOS水平、血浆血小板活性、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凋亡数更快恢复正常。提示CO中毒后血小板活性增高,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线粒体膜血位、细胞凋亡数更快恢复正常。提示CO中毒后血小板活性增高,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加,导致脑微小动脉血栓形成并引起白细胞浸润造成脑组织损伤,是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HBO治疗降低血小板活性,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减少,减少脑小动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减轻脑损伤。但并不能很快恢复正常。临床观察显示,单纯HBO治疗对防止CO中毒迟发性脑病疗效尚不理想。为减轻缺血对脑组织的损伤,减少CO中毒后脑微小动脉血栓形成的因素,降低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我们根据动物实验提示,在临床实践中设计了前瞻性的研究,入选患者随机分成HBO组和HBO+抗Pla剂组。HBO+抗Pla剂组除HBO治疗外还应用了抗血小板凝集药物。观察、比较、分析了两组CO中毒患者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其发生率分别为11.7%和3.55%(P<0.01)。此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告。此研究对探讨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病机理,防治CO中毒迟发性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指导临床工作。对减少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具有实用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