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当代电影》 >第三涵义——关于爱森斯坦影片中几幅剧照的研究笔记

第三涵义——关于爱森斯坦影片中几幅剧照的研究笔记

         

摘要

这两篇文章是杨远婴同志最近从苏联带回译出的。一篇是法国著名文艺学家、符号学家巴尔特的文章,另一篇是反驳巴尔特的文章。从巴尔特的文章看,他的早期结构主义立场似乎有了某种变化,即开始探讨本文的第三涵义。然而,这种第三涵义来自于语言上的细读,因而他强调能指,强调出自语法和句段的涵义;而科兹洛夫表面上主张应将剧照放到影片中去理解,事实上强调本文的所指,强调爱森斯坦所要表现的涵义,这种争论在中国影评界也正逐渐引起重视,它主要表现为,对一个本文的涵义(包括意识形态)的探讨,是来自本文的语言结构,还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