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病毒学报 》 >乙型肝炎病毒前S基因区缺失突变发生机制的探讨

乙型肝炎病毒前S基因区缺失突变发生机制的探讨

             

摘要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和患者外周血内HBV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的分子结构特点,探讨其发生机理。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慢性乙肝患者和携带者血清中扩增出前S区基因片段,克隆、测序,分析缺失发生的结构特点,从而推测这些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的产生机制。从262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3例无症状HBV携带者体内扩增出前S区片段,共在30例患者和携带者中检测出多种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主要集中于前S1区的3′端和前S2区的5′端。其中有9例患者和携带者体内存在完全一样的nt3019~nt3201183bp的缺失突变,该缺失突变符合真核细胞mRNA剪接机制,在此位置上各基因型的序列高度保守。同时有另外两种缺失突变,即nt3019~nt3147129bp缺失、nt3019~nt310991bp缺失也符合该剪接机制。有23种缺失突变部分于重复序列之间,符合逆转录过程中的模板转换机制所导致的缺失。根据前基因组RNA预测出二级结构,仅部分缺失突变在RNA二级结构中对应于局部的结构。此结果表明:HBV在外界因素mRNA的剪接机制和内在因素聚合酶蛋白的功能特点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各种突变,不同的机制将导致不同类型的缺失突变。除真核细胞mRNA剪接机制外,逆转录过程中的模板转换是主要机制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