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及其分子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及其分子诊断

         

摘要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多样性临床表现,探讨建立分子诊断的方法。方法:采集6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序列分析方法检测ATP7B基因突变,并对p.Arg778Leu基因突变的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7例(43.5%)患者诊断时年龄<8岁,且均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仅有2例出现K-F环,而59.3%的患者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与表现为肝脏疾病的患者相比,以神经系统为表现的患者诊断时年龄较大(P<0.000 1),诊断延期时间更长(P<0.000 1)。本组患者共检测到40个不同的基因突变,其中有14个为新发现的基因突变。肝豆状核变性的常见基因突变为p.Arg778Leu(31.9%)和p.Pro992Leu(11.2%)。另发现p.Arg778Leu纯合突变患者(n=7)在临床上更多表现为肝脏疾病,诊断时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更高,与p.Arg778Leu杂合突变(n=22;P=0.028)或其他基因突变患者(n=29;P=0.036 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年轻患者特别是8岁以下的患儿中,基因检测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非常有价值的方法,而突变类型可预测其疾病的临床表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