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棺

摘要

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这一消息经大众传播媒介一宣布,使得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大为惊愕。发生这一严重事件的原因何在?造成这一悲剧的责任者是谁?世界各国科学家和记者纷纷进行分析和推测。苏联记者陆续赶到现场,进行报道。记者、作家古巴廖夫也被这一事件所吸引,他到当地作了调查,与许多目睹者和受害人进行了谈话,结果写出一部二幕五景的悲剧,取名《石棺》,发表在苏联文学杂志《旗》1986年第9期上。剧本的发表引起了苏联各界的兴趣,围绕作品内容展开了争论。剧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核电站事故的现场,他从一家专门治疗辐射疾病的医院着笔,对这一悲剧进行了心理、道德的探索;并用一个因失恋而吞食了一小瓶强烈放射源——钚、又在反应堆旁沉睡了三个小时的病人进行衬托,写出了辐射的严重性。然后让一批受到强烈辐射的病人上场。其中既有事故的责任者——原子能电站站长,也有奋不顾身与大火搏斗的消防队员;既有电站工作人员,也有临时经过辐射区的逃犯;既有农村老妪,也有物理学家。围绕着检察官调查此次核事故,把这些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和对事故的态度、立场。剧本最后以十个病人九人死亡、让原子能发电站站长留在人世“现身说法”结束。1986年12月3日,苏联《文学报》以将近一版的篇幅刊登了对剧本的两种意见。赞扬的人说:“剧本击中了问题的核心,这些问题正是社会所关心的。”“剧本的超级任务是真实地讲出,在电子与核的时代,最重要的责任还是要由人来承担。”“这部剧本是一种非凡的、崇高的现象,电视将是它最好的舞台。”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不该把全部责任都放在原子能电站站长一人身上;责任者有许多,并且各级都有”。“剧中的医务工作者准备不足,只有两个老太婆和三个实习生,不符合实际”。有人则反驳说:“医生在剧中是善良和自我牺牲的化身。”作者古巴廖夫说,他没有写纪实文学,而写成了剧本,因为他“需要与人们建立直接联系,而这只有在剧场通过演员才能实现”。但作者并不否认,他写的就是切尔诺贝利。从这方面来讲,这部剧作还是属于纪实文学之列。它的大胆的揭露令人深思,它能发表是苏联“新思维”的一种表现;因此我将它译出,介绍给关心苏联文学发展的广大读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