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诊断病理学杂志》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30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30例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并结合文献探讨其预后。方法对30例IMPC及39例浸润性导管癌(IDC)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组织形态改变、分析病理特征。结果 30例IMPC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桑椹状、微乳头状或小腺管样,癌巢与周围间质形成明显间隙。30例IMPC中,单纯IMPC者占43.3%,伴有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内癌者占56.7%;IMPC淋巴结转移率86.7%,显著高于IDC的56.4%;淋巴结转移个数比较差异显著;IMPC脉管瘤栓率90%,显著高于IDC的10.3%。免疫组化:IMPC(IDC)ER、PR、c-erb B-2、p53、Ki-67和CD44V6阳性率分别为90%(69.9%)、80%(56.4%)、66.7%(48.7%)、53.3%(53.9%)、63.3%(79.5%)和86.67%(94.9%);IMPC中ER、PR的阳性率显著高于IDC,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余免疫组化指标两者间比较不显著。结论 IMPC与IDC相比,前者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预后相对较差,ER、PR高表达并不表示其预后较好;其高转移潜能与ER、PR、c-erb B-2、p53、Ki-67和CD44V6的阳性表达及肿瘤自身的大小无关,可能与微乳头状的生长方式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