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重庆医学》 >姜黄素抗肾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实验研究

姜黄素抗肾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姜黄素抗肾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 以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0、0.780、1.563、3.125、6.250、12.500、25.000、50.000和100.000 μmol/L)刺激HKC 72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应用MTT比色法检测姜黄素对HKC生长的影响;应用不同浓度TGF-β1(0、1、5、10 ng/mL)单独或联合姜黄素(6.250、12.500、25.000、50.000 μmol/L和100.000 μmol/L)共同刺激HKC细胞72 h,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应用逆转录PCR(RT-PCR)检测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和Ⅰ型胶原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HKC贴壁生长,呈铺路石样外观.姜黄素刺激对细胞形态无影响;TGF-β1刺激能明显促进细胞由上皮样形态向纤维样细胞形态转化,且发生形态转变的细胞数量和TGF-β1基因表达呈TGF-β1浓度依赖性增加(P<0.05,P<0.01);MTT结果显示:姜黄素在3.125~25.000 tmol/L浓度范围内,能显著促进HKC增殖(P<0.05,P<0.01);姜黄素能对抗TGF-β1诱导的细胞形态转变,以12.500~50.000 μmol/L的姜黄素作用最明显,同时,下调TGF-βi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相反上调BMP-7基因和蛋白表达,并伴随着Ⅰ型胶原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P<0.01).结论 姜黄素能促进HKC增殖并维持其表型,能对抗TGF-β1诱导的HKC向梭形细胞转化,抑制细胞上皮TGF-β1和Ⅰ型胶原的表达,而促进BMP-7表达.

著录项

  • 来源
    《重庆医学》 |2016年第26期|3601-3604|共4页
  • 作者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2;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2;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2;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2;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肾内科,重庆400038;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肾内科,重庆400038;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肾内科,重庆400038;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肾内科,重庆400038;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2;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发病学;
  • 关键词

    肾疾病; 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姜黄素; 骨形态发生蛋白-7; Ⅰ型胶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