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微囊化人肝细胞移植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

微囊化人肝细胞移植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

     

摘要

目的:评价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为微囊化异种肝细胞在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2/2006-01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生物医学材料工程实验室完成.①采用自制静电液滴发生器制备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胶囊,应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以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高出正常值10倍以上作为判定肝功能衰竭的具体标准.②取造模成功的急性肝衰竭小鼠90只,随机分为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游离细胞组,30只/组.各组均于注射四氯化碳24 h后进行移植实验:空囊组腹腔注射含有空囊的生理盐水,微囊化细胞组腹腔注射微囊化肝细胞悬液,游离肝细胞组腹腔注射游离肝细胞悬液,均1 mL/只.③每组随机取出10只用于观察8 d存活率,其余小鼠分别于移植后1,2,4,8 d经眼球后静脉丛采血,进行肝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每组5只/次.并回收微胶囊观察其形态,对回收的微囊化细胞进行组织切片细胞活性观察.结果:成功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的9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变化:移植后第1,2天,微囊化细胞组的两种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游离细胞组和空囊组(P<0.05).到移植后第8天各组间转氨酶水平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小鼠移植8 d存活率的比较:微囊化细胞组小鼠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囊组、游离细胞组(90.0%,50.0%,60.0%,P<0.05).③腹腔移植微胶囊的形态及囊内细胞活性观察结果:回收的微胶囊形态完整光滑,未见明显的纤维包裹,囊内细胞呈圆形,细胞膜完整光滑,胞浆饱满,仍有90%以上肝细胞存活.结论:微囊化人源性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小鼠的肝脏功能.提示生物微胶囊可以有效阻断免疫排斥作用,保护移植的肝细胞,有利于其发挥生物功能.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54-56插图37-3|共2页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用材料工程组,辽宁省,大连市,11602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100039;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用材料工程组,辽宁省,大连市,116023;

    大连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辽宁省,大连市,116011;

    大连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辽宁省,大连市,11601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用材料工程组,辽宁省,大连市,11602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用材料工程组,辽宁省,大连市,11602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用材料工程组,辽宁省,大连市,116023;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内科学;
  • 关键词

    细胞移植; 肝功能衰竭,急性; 肝/细胞学; 四氯化碳;

  • 入库时间 2023-07-24 16:10:27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