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十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与临床表型分析

十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与临床表型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10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缺陷症先证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性.方法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Fg活性和Fg抗原等指标以明确诊断;PCR法扩增先证者F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区域及其侧翼序列,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寻找突变位点,并反向测序证实.结果 10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先证者Fg活性为0.52~0.91 g/L,Fg抗原0.62~2.98 g/L.5例先证者属于Ⅰ型缺陷,5例属于Ⅱ型缺陷,共发现7种基因突变类型,6种发生在D区,1种发生在E区,均为点突变.其中γThr277Arg、γAsp316His、γTrp208Leu和γLys232Thr四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αArg19Ser为国内首次报道,有4例均发生在γArg275位点.10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患者中,Ⅰ型缺陷患者临床表型为轻型、中型或无症状,Ⅱ型缺陷患者临床表型为中型或重型.同为Arg275Cys突变的患者临床表现不一致.结论 γ链D区是本地区Fg基因较易发生突变的区域,Arg275为本地区突变热点.纤维蛋白原基因突变的位点与临床表型无绝对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