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动物保健》 >为什么一定要将动物源性饲料成品与原料分开?切断有害菌、病毒寄生传播路径

为什么一定要将动物源性饲料成品与原料分开?切断有害菌、病毒寄生传播路径

         

摘要

动物源性饲料易受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在动物源性饲料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都有高温灭菌的过程,但为了保证成品的营养水平,温度又不能过高,一般在工厂化生产的条件下会在100℃左右。这只能从一定程度上杀灭细菌,使细菌数或活力限定在动物的耐受力内,但并不能保证细菌被充分杀灭。黄宁(2004)报告:即便是进口的优质鱼粉(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可达130℃以上),成品中依然可以检出致病菌。但是动物本身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抵抗力,在通常情况下,畜禽消化道内都是有有害菌存在的,当动物因为某些原因出现免疫力下降时,这些病菌才会引发疾病。正是这种潜伏性的存在,也成为了不合格产品的理由,助长了一些不合格厂家的违规生产。因此,动物源性饲料的微生物安全问题是非常严峻的。专家指出,之所以要把成品与原料分开,一是因为原料未经过处理,受到的微生物的污染较为严重。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原料中的脂肪会氧化腐败,加速原料的变质。当成品与原料不分开时,原料中的污染物就会通过空气、土壤等的传播污染成品,并最终引起成品的变质,甚至使成品成为有害致病菌传播侵害动物群的端口。再者是成品经过烘干或晾干等工艺后其内的水分含量大大下降,不再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但原料中的水分含量大,将二者放于一起,会增加成品中的水分含量,尤其是对那些未封装的成品,易引发成品霉变。对于动物源性饲料而言,最应该重视的就是防止生物污染,而成品与原料分开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再有,如疯牛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饲料,尤其是饲料中的动物源性成分,因疯牛病的致病因子朊蛋白(PrP)耐高温,需在136℃高温下两小时才能将其灭活,所以一般的饲料加工工艺不能将其杀灭,这更增大了防止其传播的困难。微生物污染主要是致病菌和病毒的污染,此外还有霉菌的污染,混放成品原料会导致或加剧这种污染的发生。本文从饲料安全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部分饲料生产厂家生产不规范的现状,论证了动物源性饲料成品与原料分开的重要性,并从致病菌与病毒和霉菌两方面阐述了成品与原料混合存放时会造成的微生物污染,以期为生产厂家合理存放原料与成品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