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海洋科学进展》 >2014年夏黄海浮游植物群集及其对物理过程的响应

2014年夏黄海浮游植物群集及其对物理过程的响应

         

摘要

2014年夏季在黄海及其毗邻东海海域(120°30′~127°00′E,30°~39°N)进行水文环境生物综合调查,采用Uterm(o)hl方法分析水采浮游植物样品的群集结构,并利用多元分析方法探讨物种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共鉴定浮游植物65属94种,硅藻65种,甲藻25种,硅鞭藻和针胞藻各2种.优势种为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裸甲藻(Gymnodinium sp.)等,黄海海域原甲藻(Prorocentrum spp.)、裸甲藻、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等小粒径物种在浮游植物群落中逐渐形成优势.总细胞丰度变化为1.8×103~230×10 3个·L-1,平均24.2×103个·L-1,高值出现在杭州湾东部、黄海北部冷水团水域的次表层水体中,群落为海线藻(Thalassionema spp.)、海链藻等物种所控制.夏季冷水团盛行期间,其内部强环流扰动使得水体营养盐丰富,浮游植物密集分布于次表层至底层中.长江冲淡水羽状环流/锋等水动力过程,加之径流输运所带来的丰富的磷酸盐,使得冲淡水域出现浮游植物高值分布.苏北外海气旋式环流(冷涡)、台湾暖流、浙江近岸上升流等水系对调查区浮游植物分布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物理过程所形成的复杂的水动力条件,及其带来的水化学环境的改变,共同决定了浮游植物在黄海及其毗邻东海海域的分布.

著录项

  • 来源
    《海洋科学进展》 |2016年第1期|70-84|共15页
  •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海洋生物;
  • 关键词

    黄海; 浮游植物; 群集; 物理过程; 多元分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