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西北植物学报》 >正丁醇和高光强下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

正丁醇和高光强下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

         

摘要

以高光效高产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PC)和野生型水稻(WT)为研究材料,在水稻苗期进行高光强处理(120 min,1 000 μmol·m-2·s-1)、高光强正丁醇复合处理(120 min,1 000 μmol·m-2·s-1+0.04%正丁醇)和正常光强处理(200 μmol·m-2·s-1,CK),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各处理材料叶肉细胞、维管束鞘、叶绿体、叶绿体片层以及线粒体等结构变化特点,并考察它们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以及收获后的产量构成因子等.结果发现:PC植株具有较高Pn和PEPC活性,与其较高的有效穗数、穗长、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相对应;与野生型(WT)相比,高光强处理的PC植株叶肉细胞完整,维管束鞘细胞排列整齐,类囊体片层厚,排列有序,堆叠整齐,并且线粒体有序地在叶绿体周围聚集;但经正丁醇和高光强复合处理的PC叶绿体类囊体片层则降解,淀粉粒累积,表现出类似于高光强下WT植株被损坏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叶片的叶肉细胞、叶绿体和线粒体等具有高光效的超微结构特征;PEPC可能通过磷脂酶D(PLD)途径产生的磷脂酸(PA)参与PC在高光强下对类囊体片层稳定性的调节.

著录项

  • 来源
    《西北植物学报》 |2010年第8期|1614-1621|共8页
  • 作者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21001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21001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21001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21001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21001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210014;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超显微结构;
  • 关键词

    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叶肉细胞,类囊体片层,线粒体,正丁醇; 高光强;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