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阴道超声造影技术在卵巢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6h】

经阴道超声造影技术在卵巢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经阴道超声造影在附件区病变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卵巢肿瘤超声造影时间一强度曲线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1)应用经阴道超声造影成像观察附件区不同病灶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并分析病灶感兴趣区域内的时间-强度曲线,通过比较良恶性肿瘤间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的差异,评价经阴道超声造影在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卵巢肿瘤术前诊断准确率。
   (2)将卵巢肿瘤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与术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卵巢恶性肿瘤新生血管生长情况,以期发现一种与MVD相关性好且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术前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信息。
   方法
   对64例附件区病变患者(良性39例,恶性25例)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观察病变内血流分布情况,行静脉经阴道超声造影,观察病灶内造影剂灌注情况,其中49例(良性25例,恶性24例)病变内部含有实性增强部分,对此部分病例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获得以下参数:开始增强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并对良、恶性组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值进行比较。对在解放军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1例卵巢病变患者(良性20例,恶性21例)的病理切片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对其中29例患者行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研究时间-强度曲线相关参数中峰值强度与曲线下面积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结果
   (1)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26例(66.7%)的良性病变及22例(88%)恶性病变的血流分布情况,经阴道超声造影技术显示38例(97.4%)的良性病变及24例(96%)恶性病变的血流灌注情况。经阴道超声造影对于病变良恶性诊断的准确性(92.2%)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81.3%)(P<0.05).
   (2)经阴道超声造影显示良恶性肿瘤间造影剂增强方式不同,恶性肿瘤灌注模式主要为实性部分快速整体、非均质高增强(23/25),39例良性病变,其中囊性病变24例,均表现为囊壁环状增强(6例囊腔内乳头或实性部分轻度增强),15例良性实性肿瘤中10例呈散在点状或轻度增强。
   (3)超声造影时间一强度曲线相关参数结果:良性组AT(16.4±4.0)s,TTP(27.6±6.6)s,PI(12.0±6.8)dB,AUC(8.8±6.1);恶性组AT(13.3±4.8)s,TTP(22.2±6.5)s,PI(18.3±5.7)dB,AUC(17.1±6.5).结果显示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恶性组均早于良性组;峰值强度以及曲线下面积恶性组均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
   (4)MVD计数结果:21例卵巢恶性肿瘤MVD平均为(65.3±22.3)/200倍视野;20例卵巢良性肿瘤MVD平均为(43.1±20.4)/200倍视野,恶性卵巢肿瘤MVD高于良性组,良恶性肿瘤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卵巢肿瘤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相关参数中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与MVD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595(P=0.001)及r=0.533(P=0.003).
   结论
   (1)附件区良恶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方式表现不同,超声造影可敏感显示病变内的血流灌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开始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在附件区良恶性肿瘤之间存在差异,超声造影有助于对附件区良恶性肿瘤鉴别.
   (2)卵巢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相关定量参数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与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性,利用超声造影及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可用于术前评价卵巢肿瘤内血管生成情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