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浅析里希特图像绘画方法论对中国当代绘画的启示
【6h】

浅析里希特图像绘画方法论对中国当代绘画的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1问题的提出

1.1.2 问题的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图像绘画方法论背景

2.1 从中世纪到印象派时期的再现式绘画

2.2图像绘画的诞生

2.3图像绘画的危机

第3章 格哈德·里希特的图像绘画

3.1 “真相”的缺席

3.2 图像绘画方法论

第4章 图像与绘画性

4.1读图时代的绘画性

4.2 能指与所指

第5章 里希特图像绘画方法论的启示

5.1从生产到体验

5.2 “绘画性”的乐章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作为享誉国际的后现代艺术家早已被介绍进中国,也形成了大量关于他的研究论著,他的图像绘画中近乎真实而又使观者保持距离的摄影照片效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溯美术史,绘画艺术在东西方遭遇了两种不同的发展境况:近现代的中国,徐悲鸿把法国古典主义带到中国,具象绘画成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发展的主线,并深刻影响了学院的教育和绘画中对图像的运用。20世纪60年代,达达以后的欧洲,再现式的绘画逐渐失去了艺术中的主流地位,然而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却用他鲜明的照片绘画给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当里希特的图像绘画传播到中国当代绘画的视野中,成为了艺术家们挪用或使用图像的参考依据。这样的现象是否造成了一种误解,绘画成为了图像生产的手段而失去了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性。格哈德·里希特的图像绘画素材来源于平时收集的简报和杂志的图片,他强调是无主题无意识的去收集的,但在其后的研究中发现,这样的图片是形成一定逻辑线索的,在里希特的图像绘画之中,他使用一种模糊画面的语言来制造出一种距离感,他用绘画来制造另一个客观现实,但这个客观现实又是和现实的某一事件,甚至是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这样说,他的图像绘画并没有凭空主观的创造,而是取材于现实之中制造的另一个现场,这个现场脱离于真实的生活和事件,但这种脱离不是单纯的扬弃,而是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也是里希特绘画方法论中的核心,“真实的”摄影图片反而激发了观者质疑的内省,于是绘画的所指在这一刻体现,“真相”成为缺席。
  本研究以格哈德·里希特的图像绘画作为举例,从艺术家借用摄影图片进行绘画的创作方法论反思中国当代绘画中的图像现实。溯源美术史上西方绘画经历了人文主义时期模仿现实和科学再现,直到现代主义解放了绘画作为再现记录的功能,试图清晰里希特图像绘画跟传统再现性绘画的差别,分析里希特图像绘画背后的方法论因素,引出图像绘画中的“绘画性”。例证“绘画性”与图像泛滥的今天所存关系。图像绘画中的“绘画性”的提出,也许能给当代绘画在信息时代找到独立于图像生产的价值,绘画虽然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但它不是简单的视觉刺激,它的内涵应该像交响乐的奏乐,需要训练,协调,体验,绘画性也许是使得绘画实现这一功能的通道。图像绘画对摄影图片的运用得以和媒体图像生产区别开来,图像成为结果,绘画成为目的。这些问题正是从里希特图像绘画的脉络中启发我们的,图像并不是绘画的目的,只有让绘画成为能指,其它的图像表征成为所指,当代图像绘画才有其继续发展的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