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四届全国国际关系研究生学术论坛
第四届全国国际关系研究生学术论坛

第四届全国国际关系研究生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4-07-13

主办单位:南开大学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国际关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对于决定美国在领土争端中采取不同干涉手段的原因这一话题,既有的研究尚没有给出直接系统的答案.根据现有理论,本文找出了解释美国对外干涉行为的10 条假设,根据这些假设的具体内容,本文结合现有数据,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这种较新的研究方法来探究美国采用不同手段干涉别国领土争端的原因.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提供了两种类型的分析结果:必要条件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干涉的目标国同美国低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存在同盟关系、低政体相似度,以及美国干涉的支持国同美国的高实力差距与低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是美国采用军事手段干涉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组合分析则得出了五种解释路径,其中干涉目标国同美国没有盟国关系与低对外政策相似程度都对美国采用军事手段干涉有着不同的影响,但干涉支持国同美国存在同盟关系、高对外政策相似程度以及高政体相似程度不能说明一部分美国采用军事手段干涉领土争端的事件,美国也常常扶持与其政体不相似或不存在同盟关系的国家.虽然本文的分析范围仅限于领土争端事件,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现实决策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 摘要:1991年国际体系的大变动与两极格局的终结划分出了胜利国和失败国.本文的目的在于,为后冷战时代中不同失败国的战略选择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解释机制.从所设立的相对权力、相对安全以及相对意识形态三个变量出发,讨论国家战略组合的决策动因.由于美国所具有的显著实力优势,其他国家战略机动的空间相当有限.因此,大多数国家都倾向于采取灵活或强硬的跟随战略获取收益,并适应美国主导权力下的单极世界秩序.此外,意识形态的弹性和核武器的持有也进一步地弱化了国家采取制衡战略的动力.只有在安全目标易受到威胁的冲突性背景下,国家才不得不选择灵活或强硬的制衡战略。文章最后得到结论:1、单极格局能够产生国家制衡的动机,但也会提高制衡战略成功实施的难度;2、相对权力的流失越严重,国家越倾向于制衡战略,反之则愿意采取跟随战略;3、相对安全程度越低,国家越倾向于制衡战略,反之则愿意采取跟随战略;4、意识形态相对性决定战略执行的灵活性。意识形态相近的国家在制衡战略上趋于灵活,在跟随战略上趋于强硬;相反,意识形态相殊的国家则在跟随战略上趋于灵活,在制衡战略上趋于强硬。
  •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从2012年11月,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在三国政治关系急转直下的背景下宣布正式启动,但开启后的自贸区谈判却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究其原因,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这一协调型博弈状态下,基于对绝对收益的关注,建立自贸区是三方共赢的最优战略.然而,进入到具体协议谈判阶段,三国对收益分配的关注成为重点,日本与中、韩两国政治关系的恶化加强了三国对相对收益的关注,使自贸区谈判难以推进.收益分配是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的关键问题,需要依靠提升谈判议题设置能力,塑造领导力量的方式来解决,领导均衡成为推动三国自贸区谈判的可能路径.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中日地缘争端主要原因在于对称性对手之间的实力差距拉大,意图和利益的冲突和分析导致日本联合盟友美国对中国实施“威胁均衡”的遏制战略.并介绍了加深了美日这对非对称性同盟内部的“同盟困境”,笔者自己认为导致强国利益受损的原因是美国过分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之中,增强了地区的紧张程度,反而与美国的战略目标适得其反,而日本对美国安全保证、中国意图和意志的误判及自身实力都产生了误判,不仅达不到自身目的,反而容易受到制约和挫败。
  • 摘要:南海问题一直是中马友好关系中的一根刺,并且也会影响整个区域的和平与安全.为了更为宏观地看待南海问题在马来西亚的外交战略上的定位甚至南海问题在对马来西亚对外战略的调整的影响程度,再加上中国是南海问题争端方唯一的大国,也是在东南亚区域影响巨大的国家,因此有必要针对马来西亚对中国实施的战略进行分析,以求能更准确地看待马来西亚南海政策在对外战略中的位置.文章提出了对冲型大国平衡战略的概念和意义,笔者认为,对冲型大国平衡战略是指一国在对于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基于对大国威胁的认知判断而在行动上采取一系列即接触又防范的双轨对冲策略,旨在客观上避免让某一大国的势力独大,并形成相对平衡的局面,以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文章给出了马来西亚的对冲型大国平衡战略的分析框架,从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威胁的认知,以及马来西亚对中国所采取的经济实用主义、结合参与和有限追随等接触政策。rn 综上所述,马来西亚对中国基于威胁的认知而实行的对冲型大国平衡战略是比较克制的,充满善意且在很多层面上是愿意与中国进行接触和合作的,无论是在经济、安全、战略、文化交流等。在南海问题上,相比起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马来西亚对于中国的认知相对没那么敌对,并不认为中国就是一个威胁,并且与中国在双边模式、和平与合作来面对冲突等层面都拥有共识,甚至对各自在南海所采取的行为都低调处理,并不在国内媒体层面大肆渲染对方偏激的行为。中马之间在南海问题上可以说都彼此都有默契,可被称为“默契外交”。但是,虽然如此,马来西亚国内已经开始有一些政治人物和学者都开始认为中国是个威胁,并且建议马来西亚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联合菲律宾和越南等引入美国来共同对抗中国,但是马来西亚政府并没有采取这个意见。但是,中国的崛起以及最近在南海东海区域的行动频频展示了带有威胁性的讯息,这让周边国家非常担心,就连马来西亚相对对中国比较友好的国家对中国近期的行动都开始有所警惕。因此,中国要如何在本身实力崛起的当儿,逐渐在展示自身力量以维护本国利益之余并不让周边国家觉得是一种威胁,在崛起之时达成和平而不是霸权,在成为负责任大国的时候是让周边国家追随而不是对抗,是中国今后需要去策划和面对的战略调整。
  • 摘要:近交远攻是齐桓公对外称霸战略的基础,齐桓公上台后,任用管仲为相,通过国内改革使齐国富强,于是走上了对外称霸的战略.在当时的周室衰微,夷狄入侵的形势下,中原岌岌可危,这为齐国的崛起和称霸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形势.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实行了“安邻”、“亲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对外则采取了“攘夷”的策略,讨伐北方的山戎和南面的楚国,由此树立了中原地区的威信,为维护华夏文明作出了贡献.齐桓公的对外战略为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长期陷入低潮之时,拉丁美洲这片西半球大陆的政治图谱开始显现出代表中左翼意识形态的“粉色”印记,这一“粉色”印记让长期陷入低潮的社会主义运动从灰色转变成了粉色,而不是由苏联、中国、古巴、朝鲜等国所代表的“红色”印记.这种“红色”与“粉色”的区别最主要还是在执政途径方面,拉丁美洲新左翼政权全部通过民主选举方式完成,这一嬗变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拉美老左翼执政范式的失效为拉美新左翼政权敲响了警钟;其次,民主体制已经深深巩固在拉美大地之上;新自由主义框架下民主政治的失效也为拉美左翼执政党上台铺平了道路.此外,民主政治在拉丁美洲与左翼政权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民主机制的强弱能够区分出拉美激进左翼与温和左翼;其次,由于多数左翼政权诉诸全民参与的直接民主,一些少数民族与妇女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民主并没有在左翼政权中呈现冷漠的态势,取而代之是对民主制度更高的满意程度以及参与程度更高的民主机制;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以及玻利维亚等国左翼政党领袖上台后纷纷提出社会主义的口号以及推行类似于“社会主义”概念的相关政策也证实了学术界关于“民主扼杀资本主义论”的存在.
  • 摘要:自2008年俄格战争爆发以来,南奥塞梯问题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作为未被承认的政治实体,南奥塞梯不仅牵涉到国内的民族问题,更牵涉到国际伦理规范和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等诸多问题.本文将以南奥塞梯的分离作为分析的核心,仔细探讨南奥塞梯分离的由来.本文主要涉及三大块内容:第一部分思考南奥塞梯“自治”内涵,通过对政治自治和行政自治的区分,探讨南奥塞梯分离之源;第二大块内容,则运用族群-区域联邦主义视角,探讨南奥塞梯分离种子的孕育;最后一部分则使用族群-民族主义工具思考南奥塞梯分离出现,正是冷战后.分离将作为南奥塞梯政治现状而长期存在,南奥塞梯存在独立的潜在风险.
  • 摘要:一体化的制度是由不同层次和角色的行为者的共同塑造.本文以欧共体/欧盟为例,首先介绍了欧盟一体化过程中主要动力有环境和时代背景和大国的推动,分析了欧洲一体化中的超国家制度(委托人与自我强化)、作为代理人的民族国家政府(领导集团的意愿,害怕被排挤,控制力),选民与政府信用)和利益集团(国内利益集团的逻辑:国内经济利益集团的偏好与政策影响力)三种逻辑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一体化的影响.
  • 摘要:不对称是国际关系矩阵的一个共同特征,布兰德利·沃马克的结构性错误知觉理论为不对称关系下冲突的爆发提供了有启发意义的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不对称关系中,由于存在“不对等关注”,即强国对弱国的忽视及弱国对强国的过度关注和反应,会导致系统性错误知觉的产生,最终使两国关系紧张乃至爆发冲突.文章对该理论进行了解释,并提出其存在的缺陷,认为现实中存在一种不对称关系,在这种不对称关系中,尽管强国对争议问题及弱国的要求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同时保持了行为的克制,并且弱国也清楚地知道强国在争议问题上的立场,但最终弱国主动选择冒险,扩大争议甚至挑起冲突,这种风险寻求是系统性的.文章保持结构性错误知觉理论对权力结构的关注,同时借鉴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提出一种基于不对称关系扩大的风险寻求理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不对称性的不断扩大,使弱国面临绝对损失的境地,改变了弱国的风险偏好,从而表现出对风险的寻求,最终选择冒险。rn 文章结合2012年中菲黄岩岛事件中的菲律宾进行了实例分析论证,并且最终提议在南海争端中,中国与一系列东南亚国家的双边关系都是不对称关系,而中国未来实力还将不断增强,这意味着不对称关系扩大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基于不对称扩大的风险寻求理论,差距的扩大将使东南亚国家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风险寻求倾向,它们将更加急切地选择冒险。在不对称关系扩大的情况下,即使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声索给予对等关注、不采取任何可能导致误解的行动、不断地申明立场,即使没有错误知觉产生,诸小国还是会越来越急切地选择冒险,争取在差距进一步扩大前解决争端。对中国来说,为了防止小国越来越多的冒险行为,一个可行的政策是使小国相信,未来增长的实力不会用于解决争端,从而改变小国面临的两个选择,让小国相信,留待未来解决并非是一个确定性的损失,那么,小国就会减少现在冒险的急切程度。如何让小国相信未来增长的实力不会用于解决争端?因为很难让他国相信中国是“自律”的,所以仅仅申明立场是不够的,应当寻求一个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行为都受到限制的争端解决机制,一个强化版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是朝这一方向努力的有益尝试。
  • 摘要:研究恐怖主义的学者对于互联网对于恐怖主义的影响一直争论不休.有一派学者认为,互联网对恐怖主义有着重要影响:从资金募集,恐怖分子间的联系、训练、人员招募、恐攻计划的遂行及后勤补给各个方面,网络都有直接且重大的影响.但有另一派则认为,互联网的角色被夸大了.本研究首次运用最新的跨国跨时间资料,并以时间序列横截面模型加以估计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的普及率和恐怖攻击事件的发生,整体上并无法找到统计上具显著性的关系.恐怖分子仍倾向以较具便利性及隐蔽性的传统联系渠道或平台,如以手机来协调攻击行动,或以电视向目标受众传递信息.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网络总体上来说虽不会增加恐怖攻击事件发生的机率,却可能影响恐怖分子选择的战术与攻击目标:互联网可能驱使恐怖分子选择较低成本和较小规模的攻击手法,也可能让恐怖分子更倾向于选择平民作为攻击的对象.
  •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崛起和美国的相对衰落使亚太地区呈现出经济中心与安全中心相分离的二元格局.在此格局下,中美、中日之间分别面临着“权力转移”的矛盾,为此美日加强了遏制中国的同盟,因此中日关系在短期内难见起色.但在“历史的惯性”下,亚太二元格局将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日本极可能基于国家利益而调整亚太战略,改善对华关系.中国应该把握亚太局势,抓住历史机遇,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中日新型大国关系”,为实现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 摘要: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长期以来,本着和平发展的原则,在同周边国家的岛屿争端中尽最大诚意。但面对域外大国插手南海问题、越南等南海沿岸国家侵犯我国的国家主权的现状。有必要重新探讨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选择。本文将尝试借鉴运筹学当中的AHP研究方法来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权衡维稳和维权这两种政策取向的方法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划分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文化利益,在对我国南海问题上的不同政策选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又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我国的南海问题政策选择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建立分析结构模型和构造判断矩阵,通过数据计算出为实现系统总体目标的得分:A方案(维权导向,兼顾维稳)为0.47236;B方案(维稳与维权共同导向)为0.27356;C方案(维稳导向,兼顾维权)为0.25492。可知在南海问题上为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应该选择A方案——维权导向,兼顾维稳。
  • 摘要:在国际关系理论第四次大辩论中,历史社会学派所属的理论阵营问题在国内外理论界尚存在较大争议.作者通过对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中的代表作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分析,不同于主流理论对历史社会学的理论定位,发现大部分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的代表作品在认识论上属于实证主义,而非第四次辩论中的反思主义阵营,并分析其理论定位误区的原因.本文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历史社会学派的重新定位,不仅可以为其与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更好的沟通奠定基础,还可以为中国学者吸收借鉴历史社会学方法,建构中国特色理论,并使搭建与西方主流理论对话的桥梁.
  • 摘要:本文从现实主义学派内部对国家行为主导模式的争论出发,对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进行探究.影响力是指一个行为体使得另一行为体的行为和态度符合自身意愿的能力,它有军事、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四个维度,其衡量标准是一国外交政策作用下其他行为体态度、行为与事件的结果.影响力的运行机制经历了“国家力量——政府力量——影响力”这一路径.政府在这一路径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从国家力量到政府力量的转换能力、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力这两方面.在外交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军事行动、利诱、威胁、吸引或劝服是影响力得以实现的四种最主要的路径.对影响力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 摘要:传统上认为,领土争端的升级主要由两个因素所驱动,一是国内压力,二是外部安全的考量.考虑到领土争端纷繁复杂且偶然性很强,单一驱动因素的解释力存疑.本文鉴于修正主义国家与维持现状国家升级领土争端的动机千差万别,其对实力和代价的敏感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考虑到意图不同的基础上,笔者引入升级时机这一变量可以较好地解释领土争端升级这一现象.研究结果发现,升级为高烈度的领土争端对于实力更敏感,因为这会对对手的安全造成威胁,使其不得不考虑可能的后果;而升级为中低烈度的领土争端对时机更不敏感,因为其目标可能只是在于释放国内压力或者引起国际关注.本文的结论对于拓展领土争端的研究以及解决领土争端有重要意义.
  • 摘要:随着国际关系学科的逐步发展,由于主流范式之间的过度分割以及过于追求简约,并且某一种理论范式对现象的解释总是难以逃离该范式的边界,使其正在逐步失去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分析折中主义的提出指出了一条道路,这一理论不把简约性作为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研究的追求,而是综合运用不同范式的有益成果,构建更加复杂的中观因果理论,更为精确地解释各种进程之间的联系,本文即试图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首先提出了理论范式的对立及其根源,指出了当前国际关系研究中囚困与理论范式的狭隘性和缺陷性,并顺理成章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折中主义本是一种致力于从不同的理论、方法与风格中选取最佳要素加以组合的哲学传统、工作方法和思维。国际关系领域的分析折中主义者认为,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分别强调不同因素,导致其局限于社会现实的物质方面或观念方面中的一种,而他们所要做的是以研究现实问题为导向,试图提取与重组三大主要范式的理论要素,并结合其他层面的不同因素,从而构建复杂的、具有重要政策与实践意义的中观因果理论。文章最后总结指出,雷蒙·阿隆认为,政治科学不具备物理学意义上的操作性,甚至不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的可操作性,基于这一认识,他进而指出国际关系具有不可简约的复杂性,从而否定了国际关系对简单预测性理论的追求。这对以范式为导向的研究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分析折中主义者虽然没有在否定范式研究上走得像阿隆那么遥远,但在目的上两者是相似的,折中主义者强调综合运用不同范式理论成果以构建复杂中观因果理论的重要性,事实上是对“国际关系具有不可简约的复杂性”的支持。从方法论意义上讲,分析折中主义则为那些寻求突破以范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带来了巨大的希望,这将对推动建构拥有更强解。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