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宋代儿科文献学术成就研究
【6h】

宋代儿科文献学术成就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摘要

前言

1.界定小儿年龄范围

1.1宋以前文献中相关内容简要回顾

1.2宋代儿科文献小儿年龄界限趋向更小

1.2.1《幼幼新书》“十五”以下说

1.2.2《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十四”以下说

2.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2.1宋以前文献中相关内容简要回顾

2.2《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脏腑柔弱说

2.3《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小儿元阳不足说

3.进一步充实小儿养护知识

3.1宋以前文献中相关内容回顾

3.2《幼幼新书》荟萃南宋以前小儿养护知识

3.3《陈氏小儿病源方论》提出养子十法

4.逐步完善小儿诊法

4.1宋以前文献中相关内容简要回顾

4.2宋代儿科及相关文献载多种儿科诊法

4.2.1充实小儿脉诊内容

4.2.2小儿三关指纹诊法的继承与发展

4.2.3形色望诊的创新与应用

5.《小儿药证直诀》确立五脏辨证论治纲领

5.1五脏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

5.1.1五脏辨证论治基础和辨证大纲的确立

5.1.2以“五脏相胜”推断病情变化

5.2五脏辨证论治对后世的影响

5.2.1对后世儿科医家及其它医学流派的影响

5.2.2中医临床常用的辨证论治方法

6.重视麻、痘、惊、疳的诊治

6.1麻、痘认识的进展

6.1.1麻、痘二证病因的初步认识

6.1.2麻、痘二证临床表现的认识

6.1.3提出多种痘疹治疗方法

6.2惊风相关论述

6.2.1关于惊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6.2.2惊风临床表现的总结

6.2.3惊风的多种治疗方法

6.3疳证认识的进展

6.3.1疳证的病因病机

6.3.2疳证的临床表现

6.3.3疳证治则与治疳良剂

7.宋代儿科及相关文献中方药运用新进展

7.1宋以前文献中相关内容简要回顾

7.2宋代儿科专著在方药方面的创新

7.2.1《小儿药证直诀》独创儿科临床系列新方药

7.2.2《陈氏小儿病源方论》等创温补方剂

7.3其他宋代方书所载儿科方剂述略

8.结语

致谢

附录一宋及以前儿科文献索引与解题

附录二参考文献

附录三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宋代是中国医药学飞跃发展的时代,中医儿科学在此期的成就尤为显著。本文拟就宋代(公元960~1279年,)的儿科文献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宋代儿科文献的学术成就。限于本文的选题与篇幅,与其对峙的辽、金、元地区不属本文研究范围。宋代儿科文献在七个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学术成就: 首先,宋代儿科文献明确界定小儿年龄范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儿童健康。但因儿童的生理与成人有很大区别,因此,明确儿童的年龄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古人早在《黄帝内经》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黄帝内经·灵枢》提出十八岁以下的人方为小儿,《小品方》提出“十六以下为小”的观点。到了宋代,大型儿科专著《幼幼新书》引用《惠眼观证》的观点,认为十五岁以下的人方属小儿。《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则以性发育成熟为标志,提出十四岁以下方为小儿。至此,对于小儿年龄范围的界定已基本完善。后代儿科文献虽不乏各持己见者,但多数仍延袭了以上几种说法,只是对小儿年龄分期更加细致。即便如今,多数医家仍然主张以十四岁或十六岁作为儿科年龄范围的界限,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宋代儿科文献详细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是我国医学史上明确提出“小儿纯阳”的最早记载。此观点的提出,标志着中医学对小儿的生理特点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宋代著名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脏腑柔弱”、“肾主虚”的生理特点,并进一步得出在病理上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性,从而指导临床遭方用药,对儿科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提出对元代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明代儿科大家万全的小儿“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等论点的产生都有较大影响。宋代另一部著名儿科专著《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则提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并强调小儿以阳气为本,认为无病者在于摄养如法,调护正气,有病时则以固养元阳为主。小儿既然在生理上存在阳气不足,在病理上就很容易表现为易虚易寒的特点。陈氏这种“小儿阳气不足”的观点也得到后世一些医家的赞同。  宋代儿科文献进一步充实小儿养护知识。宋以前的儿科文献对小儿养护的记载已非常丰富,宋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补充,使儿科养护知识愈发充实。《幼幼新书》在卷四专列“小儿养护”一卷,内容已相当系统和完备,是迄南宋为止,有关小儿养护内容最为完整的一部儿科著作。《陈氏小儿病源方论》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切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养子十法”,这十法中大部分是为护阳而设,而固阳护阳的核心是“脾胃要温”。《陈氏小儿病源方论》所论的“养子十法”,成为后世儿科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宋代儿科及相关文献逐步完善小儿诊法。宋代儿科文献中不仅记载了脉诊,且更为详细地记述了望虎口三关指纹及形色望诊。《幼幼新书》在论三关指纹诊法时,引述了唐代王超的《仙人水鉴》及杜光庭《杜光庭指迷赋》的内容,这两部医籍为“小儿三关指纹诊法起源于唐代说”提供了佐证。小儿三关指纹诊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主要依据就是中医的经络学说。《幼幼新书》所载录的小儿三关指纹诊法不仅在三关定位、指纹形态种类方面的论述较前代丰富了许多,而且出现了内、外八片锦的记载,充分说明至南宋时期,小儿三关指纹诊法已发展到了较成熟的水平。另外,《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对小儿三关指纹诊法皆有详细阐述。从上述多部医著所论小儿三关指纹诊法的内容来看,至宋代,此诊法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且理论已基本成熟。除三关指纹诊法外,宋代儿科医籍对形色望诊也记述颇多。《小儿药证直诀》首创“目内证”,《幼幼新书》、《编集诸家婴儿病证幼幼方论》等均将“形色望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作为专篇进行阐述。从以上文献的记载可表明:儿科诊法从唐宋开始逐渐突破了内科的诊法范畴,形成了具有儿科自身特色的形色望诊和望虎口三关指纹等诊断方法,并影响至今。  《小儿药证直诀》创立五脏辨证论治。其实质是以“五脏所主”为基础,以“五脏虚实”为辨证大纲,以“五脏相胜”推断病情变化。《小儿药证直诀》确立的五脏辨证论治不仅对宋代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后世儿科医家亦有巨大启发作用。五脏辨证论治对后世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在儿科方面,对其它医学流派的产生亦有很大启示。如今,《小儿药证直诀》所确立的五脏辨证,不仅是当今中医儿科临床的一种重要辨证方法,也广泛适用于中医内科、妇科、外科等临床其它各科,成为中医临床沿用不替的常用辨证论治方法。历史上麻(麻疹)、痘(天花)、惊、疳被认为是儿科四大疾病,前三者因其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后者因其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故而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宋代儿科文献对麻、痘、惊、疳诊治的论述已较丰富。宋以前文献有关麻、痘二证仅有零星记录,至宋代,儿科文献对此二证的记载逐渐充实起来。首先,对于麻、痘二证的病因有多种解释,已经认识到与“毒气”、“疫气”有关,较以前更为科学。在疮疹的症状表现及鉴别诊断的描述上较以前更为准确,并且提出了丰富的治法和方药。除了详论麻、痘外,宋代儿科及相关文献对惊风的认识已基本成熟。首先,对于惊风病因的认识更为深刻。《仁斋小儿方论》提出:惊、风、痰、热是惊风发生的主要原因,这种论述是对惊风病因的高度概括,对后世影响最大。其次,对惊风临床表现的总结全面而精要。在治疗方面,《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具体治疗法则。另外,宋代儿科文献对疳证的论述也比较全面。《小儿药证直诀》首先将疳证的病因病机准确地概括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实为疳证病源的真谛。早在《太平圣惠方》一书中,对小儿“无辜疳”的临床表现就有详细描述;《小儿药证直诀》具体描述了不同类型疳证的临床表现。在治疗方面,《小儿药证直诀》等文献提出了恰当的治疗原则和多首治疳良剂。宋代儿科及相关文献在方药运用上有新进展。贡献最大者当首推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钱氏在方药的应用上最能深究古意,化裁古方,勇创新方。其中有“补阴第一方”之称的地黄丸是在《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基础上变化而来,至今仍为补肾阴的首选方。其次,《小儿药证直诀》还借鉴了《颅囟经》中的一些方剂,并将其进一步发挥。《小儿药证直诀》除载有许多化裁古方之外,也有大量自创新方,如导赤散、泻白散等,至今仍被临床各科广泛应用,成为经久不衰之方。另外,《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疹方论》又创大量温补方药。除儿科专著以外,宋代方书中也载录了大量儿科方剂,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儿科临床方药。  综上所述,宋代儿科文献不仅在数量上较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且在质量上有了较大飞跃。尤其是在小儿年龄范围的界定,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小儿养护,儿科诊法,确立五脏辨证论治,麻、痘、惊、疳的诊治,儿科方药等七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辉煌的学术成就,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题词:宋代中医儿科中医文献学术成就原书无英文摘要!

著录项

  • 作者

    王治华;

  •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研究院;

  • 授予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
  • 学科 中医医史文献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万芳,盛维忠;
  • 年度 200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中医儿科;医学目录学;
  • 关键词

    宋代医学; 中医儿科; 中医文献;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