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伏气学说对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病因病机的理论探讨及回顾性研究
【6h】

基于伏气学说对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病因病机的理论探讨及回顾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 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伏气学说源流

文献综述二:耐药菌感染的中医药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基于伏气学说认识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理论探讨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中医证候学回顾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2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2.3 痰细菌培养耐药分布情况

2.4 中医证候的八纲分型与耐药菌感染的相关性

2.5 中医证候要素与耐药菌感染的相关性

2.6 有创通气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2.7 菌株耐药性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

3.2 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证候特征符合伏气学说的致病特点

3.3 有创通气对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病因病机的影响

3.4 季节因素对细菌耐药率的影响

3.5 几种细菌耐药性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3.6 存在的不足与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伏气学说源流:伏气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晋·王叔和提出“寒毒藏于肌肤”的观点开创了“伏气温病学说”。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补充,至明·汪石山从病因上把温病分为三型:伏气温病;新感引动伏气,而以伏气为主者;新感温病。弥补了仅仅以伏气学说解释温病病因和发病的不足,使得一部分温病从原流于一家之言的“伏寒化温”中摆脱出来,从此伏气不再只是与狭义伤寒对峙而言,而是与新感温病相提并论,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作为温病的两大类型跻身于温病学。清代刘吉人对伏邪的概念作了更加扩展的解释,这样就大大地扩大伏气学说的范围,形成了“外感伏邪”与“杂病伏邪”之分,并在临床上发挥指导作用。总之,伏气学说的发生和发展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缩影。它的创立和发展促成了温病学说的发生和发展,其后与初感温病并列成为温病学的两大基本类别,现在更跳脱出外感热病的局限,指导多种疑难杂病诊治,是中医理论的巨大财富。
   2.耐药菌感染的中医药现代研究: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研究显示,对耐药菌具有消除作用的中药多是清热解毒药。中药消除耐药菌的药理机制包括:抑制β-内酰胺酶的作用、抑制耐药菌主动外排作用、抗菌增效剂作用、对耐药质粒(R质粒)的消除作用等。目前,中医药针对耐药菌感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学方面,而且以体外实验为主,整(在)体实验资料极少,无法体现中药抑菌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协同优势。
   第二部分:理论探讨
   从伏气学说理论角度认识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病因病机的理论探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敏感菌被杀灭,部分由于变异或其他因为所致的不敏感菌逐渐成为优势菌。抗生素从临床观察,具有中医清热解毒的功效,多属于大苦大寒之品。苦寒容易耗伤正气和郁遏邪气,耗伤正气,导致脏腑受损;郁遏邪气,则邪气不去而伏藏于体内。而且病情再次加重时,患者多为里热证为主,伴有阴液耗伤,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象,脏器功能受损,病情危重且缠绵难愈。因此伏邪理论在耐药菌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造成邪气内伏是正气与邪气相争失败的结果。耐药菌感染下呼吸道的伏邪性质多为热邪。其病邪所伏之处往往就是感邪之脏腑,或与之相表里的脏腑。伏邪外发的诱因主要是邪盛正衰,邪势外张。在治疗上强调疏利透达、轻清宣肺,并注意固护阳气和阴液。
   第三部分:临床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了2005年一月至2008年十二月我院急诊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痰培养结果为阳性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32例,采集这些病例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转归等)、感染相关信息(包括标本送检日期、标本类型、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生素情况、建立人工气道和使用呼吸机情况等)和中医辨治信息(包括四诊资料、证型、治法、主方等),建立数据库,然后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将这些分为耐药菌感染组(A组)和敏感菌感染组(B组),总结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对两组的基线情况、中医证候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证候要素与耐药菌感染的相关性,同时对有创通气对中医证候的影响、耐药菌株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很少见到表证,里热证的发生率>70%,耐药菌组的虚证和虚实夹杂证比例明显高于敏感菌组。痰、热、瘀、阳气虚和阴虚是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主要证候要素,其中阳气虚证、阴虚证和热证与耐药菌感染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阳气虚证与有创通气有明显的相关性。夏季细菌耐药率较其他季节有明显下降。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在中医证候特征上有明显差异,耐药菌株更容易出现阳气虚证和热证。
   结论:
   1.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包括:
   1.1病机复杂,常表现为包含三种以上证素的中医证型。
   1.2发病极少见表证,起病即以里热证为主要表现。
   1.3多兼见虚证,尤其是阳气虚证和阴虚证,而且往往虚实并重。
   1.4病情凶险,缠绵难愈。
   2.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完全符合伏邪致病的特点,而与传统的风温肺热病有较大差异。因此使用伏气学说的相关理论指导下呼吸道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更为合理有效。
   3.有创通气是肺气衰败的重要表现,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人体正气(尤其是呼吸道局部)抵抗外邪入侵的能力。,从而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4.条件致病菌(如鲍曼不动杆菌)可能在发生耐药后会发生中医证候特征的明显变化,更多的表现为阳气虚证和热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