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要素贸易问题研究——生产要素流动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6h】

中国要素贸易问题研究——生产要素流动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与要素流动

1.1.2 国内背景:改革开放与要素流动

1.1.3 理论背景:从产业分工到要素分工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

1.3.1 对HO和HOV模型的实证研究

1.3.2 对产品分类与贸易结构的研究

1.3.3 对中间产品和产品内贸易的研究

1.3.4 对生产要素与分工模式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研究思路与结构

1.4.3 研究方法介绍

1.4.4 创新尝试与贡献

第2章 概念、范畴与理论框架

2.1 基本概念之一:生产要素

2.1.1 传统生产要素理论

2.1.2 生产要素理论的新发展

2.1.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要素思想

2.1.4 本文生产要素的“4+1”分析框架

2.1.5 生产要素的性质及理论启示

2.1.6 经济理论与贸易理论生产要素概念的异同

2.2 基本概念之二:要素贸易

2.2.1 要素贸易提出的背景、原因及合理性

2.2.2 国内外学者对要素贸易概念的探讨

2.2.3 本文对要素贸易概念的认识与定义

2.3 理论范畴:国际分工、开放型经济与国民财富

2.3.1 经济范畴的唯物辩证法

2.3.2 要素贸易与国际分工

2.3.3 要素贸易与开放型经济

2.3.4 要素贸易与国民财富

2.4 理论框架:要素流动与动态比较优势构建

2.4.1 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途径

2.4.2 动态比较优势的贸易效应

2.4.3 制度环境与动态比较优势

第3章 要素贸易的理论渊源

3.1 理论渊源之一:产品贸易理论

3.1.3 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思想

3.1.2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要素思想

3.1.3 产品生产周期理论的要素思想评述

3.1.4 HOV模型“要素含量”思想述评

3.1.5 小结:产品贸易理论的要素思想变迁

3.2 理论渊源之二:产品内贸易理论

3.2.1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中间产品贸易模型

3.2.2 基于规模经济的中间产品贸易模型

3.2.3 中间产品贸易理论对要素思想的贡献

3.3 理论渊源之三:生产要素流动理论

3.3.1 资本国际流动理论

3.3.2 劳动力国际流动理论

3.3.3 国际技术转移的经济分析

3.3.4 综合生产要素转移理论/FDI理论

3.4 理论渊源之四:要素流动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理论

3.4.1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相互替代说

3.4.2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相互补充说

3.4.3 小结:对生产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的评价

第4章 全球要素分布与要素贸易格局

4.1 全球生产要素分布格局

4.1.1 人力资源的全球分布格局

4.1.2 全球资本要素分布格局

4.1.3 全球技术与知识分布格局

4.1.4 全球自然资源的分布格局

4.1.5 小结:生产要素分布失衡与国际要素流动的必然性

4.2 国际生产要素跨境流动

4.2.1 国际资本流动(间接投资)格局

4.2.2 技术与知识要素的国际流动格局

4.2.3 国际劳动力流动与世界劳务市场格局

4.2.4 全球自然资源贸易格局

4.2.5 国际综合生产要素流动(直接投资)格局

4.2.6 小结:国际要素流动、全球要素组合与优化配置

4.3 世界产品贸易体现的间接要素流动

4.3.1 方法选择

4.3.2 劳动力间接流动: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格局

4.3.3 技术间接流动: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格局

4.3.4 资本间接流动: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格局

4.3.5 对生产要素间接流动的小结

4.4 小结:全球要素流和产品流网络及中国的地位

4.4.1 全球生产要素流与产品流网络

4.4.2 中国的生产要素结构、性质与国际分工地位

第5章 直接要素贸易:中国生产要素流动

5.1 国际资本流动

5.1.1 国际证券投资

5.1.2 官方资金流动

5.1.3 中国国际资金流动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5.2 国际技术流动

5.2.1 技术引进的回顾与现状

5.2.2 国际科技合作同顾与现状

5.2.3 专利特许的国际收支

5.3 劳动力跨境流动

5.3.1 劳务输出

5.3.2 智力引进

5.3.3 留学与出国人员培训

5.3.4 劳动力要素的国际收支

5.4 自然资源贸易

5.4.1 能源资源优势变化与当前的贸易地位

5.4.2 矿产资源优势变化与当前的贸易地位

5.4.3 其他资源(木材)优势变化与贸易地位

5.5 小结:要素流动与经济国际化

5.5.1 中国对外开放30年要素交换特征

5.5.2 中国生产要素的国际化进程

5.5.3 中国经济国际化与开放型经济发展

第6章 间接要素贸易: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体现的要素流

6.1 测算生产要素间接流动的方法对比和选择

6.1.1 生产要素含量方法及相关文献

6.1.2 对外贸易要素密集度结构办法及相关文献

6.1.3 两种方法的对比与选择

6.2 四类要素密集度产品分类

6.2.1 Krause(1987)对制造业贸易商品的分类

6.2.2 Park等人(1991)对贸易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分类

6.2.3 Lall(2000)对贸易产品的技术分类

6.2.4 OECD(1994,2005)对贸易产品的技术分类

6.2.5 本文对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划分

6.3 中国对外贸易的要素密集度结构

6.3.1 四类要素密集度产品的出口结构

6.3.2 四类要素密集度产品的进口结构

6.3.3 四类要素密集度产品贸易差额

6.3.4 四类要素密集度产品的贸易竞争力

6.3.5 小结:中国对外贸易体现的要素流分析

6.4 本文对贸易结构的统计与传统分类的比较

6.4.1 本文对贸易总额的统计与中国海关数据的比较

6.4.2 本文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统计与传统分类标准的比较

6.4.3 本文对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统计与传统分类标准的对比

6.4.4 小结:对本文统计的四类要素密集度产品贸易数据的评价

第7章 要素流动和积累与中国的对外贸易

7.1 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资本积累的贡献

7.1.1 资本积累途径与度量指标

7.1.2 永续盘存法计算的资本存量

7.1.3 国际资本对中国资本积累的作用途径

7.1.4 国际资本对中国资本积累的直接贡献

7.1.5 实证分析:FDI对中国资本存量的总体贡献

7.2 国际技术知识流动对技术知识禀赋变化的贡献

7.2.1 中国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

7.2.2 知识技术要素的积累途径

7.2.3 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的作用

7.2.4 国际科技合作对中国技术知识积累的贡献

7.3 要素积累的贸易效应之一:要素积累与贸易增长

7.3.1 中国生产要素积累及经济增长的贡献

7.3.2 要素积累与出口贸易发展

7.3.3 要素积累与进口贸易发展

7.4 要素积累的贸易效应之二:要素积累与贸易结构

7.4.1 对中国生产要素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

7.4.2 要素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7.4.3 要素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的Granger因果检验

7.4.4 要素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的回归分析

7.5 国际要素流入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结

7.5.1 本章结论

7.5.2 与前人研究结论的差异与解释

第8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8.1 FDI的性质与中国要素流动地位

8.1.1 FDI的性质及与其他要素流动的影响

8.1.2 中国FDI流入与流出的地位与发展阶段

8.1.3 从要素流动地位看对吸收外资的争论

8.2 FDI、跨国公司与技术扩散

8.2.1 跨国公司技术与知识外溢的原理与途径

8.2.2 外资企业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

8.2.3 中国跨国公司“走出去”获取技术

8.3 FDI、劳动力流动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8.3.1 跨国公司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8.3.2 加工贸易:中国间接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式

8.3.3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的贡献

8.4 FDI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

8.4.1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外贸发展的总体贡献

8.4.2 外商直接投资与轻工业品、纺织品出口

8.4.3 外商直接投资与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8.5 小结:FDI对中国要素积累与对外贸易发展的贡献

8.5.1 本章小结

8.5.2 对其他观点的评价

第9章 生产要素政策与中国对外贸易模式

9.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制度因素

9.1.1 制度的性质及对经济贸易发展的作用

9.1.2 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成就及其体制和政策因素

9.1.3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及政策体制原因

9.2 生产要素需求政策与贸易模式转型

9.2.1 国际要素价格体系与国际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关系

9.2.2 国内要素价格扭曲与企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选择

9.2.3 重估生产要素价格促进贸易模式转型

9.3 生产要素供给政策与贸易模式转型

9.3.1 生产要素供给对贸易模式影响的理论分析

9.3.2 参与国际生产的要素投入及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9.3.3 影响生产要素供给质量的政策制度因素

9.4 小结:政策制度变迁与生产要素动态比较优势

9.4.1 政策制度应与生产要素动态变迁相匹配

9.4.2 生产要素动态演变的路径: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第10章 初步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10.1 本文研究的初步结论

10.1.1 对要素贸易、要素分工、要素积累的看法

10.1.2 关于中国经济贸易30年发展的评价

10.1.3 关于生产要素直接流动与比较优势动态演变

10.1.4 关于比较优势变迁与中国生产要素间接流动

10.1.5 关于生产要素直接流动与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

10.1.6 关于生产要素政策体制、要素积累与贸易模式转变

10.2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10.2.1 深刻理解转变贸易发展模式与对外开放模式的关系

10.2.2 确立调控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原则与总体思路

10.2.3 加强实施既定政策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10.2.4 重估生产要素价格,引导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10.2.5 鼓励生产要素跨国贸易与合作,促进高级要素成长与积累

10.2.6 完善利用外资政策,强化跨国公司高级要素的溢出效应

10.2.7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利用国外要素的主动性

10.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10.3.1 本文研究不足与缺陷

10.3.2 未来需要深化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下,跨国公司正在向全球公司转型,贸易产品正在向全球产品演变,许多贸易产品都是多个国家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而生产出来的。因此,国际经济关系的两种主要形式——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和产品的国际贸易——实质都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直接或间接流动与交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流动,寻求最佳的组合与配置,已成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物质基础。世界各国的对外经贸活动也更加体现为生产要素的直接和间接流动和交换。
   过去30年来,中国积极参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与交换,加快了国内要素禀赋的积累与结构优化,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而这在根本上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禀赋、品质与构成的动态变迁。
   为此,本文以《中国要素贸易问题研究——要素流动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为题,旨在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与交换角度,探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转变外贸发展模式(方式)的新思路。本文将不同经济体之间经贸合作过程中的直接生产要素流动,以及体现在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的间接要素流动,称之为要素贸易。本文将不同种类和性质的生产要素,在跨国界流动、参与国际生产和全球价值链形成中扮演的角色与地位,称之为要素分工。本文以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生产要素的直接流动、对外贸易结构(间接要素流动)及两者关系,以及政策体制环境对生产要素成长与积累、贸易模式转型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论证。
   从理论与定性方面看,本文从生产要素的定义出发,构建了生产要素“4+1”(4代表四类基本生产要素,1代表政策制度环境)的分析框架。详细分析了不同生产要素的性质差异,指出生产要素的品质与构成,决定了不同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和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文章以当前生产要素流动全球化为背景,依据唯物辩证法,论证了要素贸易、要素分工概念和范畴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本文指出,参与要素国际流动与交换是中国国内要素成长、积累与结构优化的有力杠杆,而要素禀赋的积累对外贸发展有增长和结构两种效应,国内政策制度环境应与生产要素禀赋、质量与结构的动态演进相匹配,政策制度的变迁与国内要素成长和积累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本文认为,经济贸易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应坚持两个取向:一是保持一个能够反映生产要素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经济外部性的市场结构;二是促进形成一个生产要素国际化的制度环境,目标在于形成合理的能反映比较优势变化的要素价格体系,以及促进高级生产要素积累的政策体制环境。
   从实证与定量方面看,本文利用大量统计数据对生产要素的全球分布与流动格局进行了实证考察,指出不同性质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类型国家之间分布严重失衡,这必然产生当前的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全球交换与全球配置,并逐步削弱了原来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分工体系,而以要素所有者为主体的国际分工体系正在显现。本文利用大量统计指标和数据,对中国过去30年来参与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地位变化进行了实证与定量分析,分析了中国在全球要素流动与产品流动网络中的地位变化。本文认为,过去30年来,生产要素禀赋、品质与结构的动态变迁是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成就的根本原因,未来转变经济贸易发展方式、提升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也必须从生产要素成长、积累与结构优化入手。本文在对资本、技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利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计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要素密集度结构,对中国商品贸易背后体现出的间接要素流动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还利用计量方法,对中国国际要素输入对国内要素积累、对外贸易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与定性分析基本一致的结论。最后,文章依据FDI的特点,对外资企业对中国生产要素的外溢扩散作用,专门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认为,FDI不仅通过加速国内要素积累方式促进贸易发展,而且还直接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国际化,为出口规模与结构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文章得出如下三方面的结论:一是可以从要素流动、要素贸易和要素分工角度,理解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各国外经贸活动的本质,并应在全球要素流动、组合与配置的前提下,探求中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的根本途径;二是过去30年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基本符合要素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原则的结果,同时目前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仍然不高、分工效益仍较低下,根本原因可归结为参与国际分工的生产要素的禀赋、质量与结构三方面的因素;三是中国为了未来更有效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外贸发展模式,就应使国内政策制度的变迁与生产要素成长、积累的步伐相协调,为生产要素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创造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政策体制环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