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基于中国金融市场化进展的视角
【6h】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基于中国金融市场化进展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其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概述

2.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流观点概述

2.1.1 传统凯恩斯主义观点

2.1.2 货币主义观点

2.1.3 信贷观点

2.2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2.2.1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发展过程

2.2.2 货币政策传导中各种渠道的作用机制

2.2.3 各种渠道之间的关系

2.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概述

2.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4.1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历史演变

2.4.2 我国起主导作用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2.4.3 我国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问题

第3章 金融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3.1 金融市场发展对利率传导渠道的影响综述

3.1.1 金融自由化的影响

3.1.2 金融产品创新的影响

3.1.3 金融技术创新的影响

3.1.4 金融整合的影响

3.1.5 金融市场发展对利率渠道的综合影响

3.2 金融市场发展对信贷渠道的影响综述

3.2.1 金融自由化的影响

3.2.2 金融产品创新的影响

3.2.3 金融技术创新的影响

3.2.4 金融整合的影响

3.2.5 金融市场发展对信贷渠道的综合影响

3.3 金融市场发展对资产价格渠道的影响综述

3.4 金融市场发展对汇率渠道的影响综述

3.5 金融市场发展对预期渠道的影响综述

3.6 金融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整体效应的影响综述

3.6.1 金融自由化的影响

3.6.2 金融产品创新的影响

3.6.3 金融技术创新的影响

3.6.4 金融非中介化的影响

3.6.5 金融市场发展的综合影啊

3.7 文献综述小结

第4章 我国金融市场的演变与发展现状

4.1 金融自由化

4.1.1 撤销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

4.1.2 资本帐户自由化

4.1.3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化

4.2 金融产品创新

4.2.1 衍生工具

4.2.2 互助基金——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为例

4.2.3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

4.2.4 小结

4.3 金融技术创新

4.3.1 电子货币

4.3.2 网上银行

4.4 金融整合

4.5 金融非中介化

第5章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5.1 VAR模型理论及其在货币政策传导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5.1.1 VAR模型基本原理及特点

5.1.2 滞后期的确定

5.1.3 回归估计

5.1.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1.5 模型可靠性检验

5.1.6 脉冲响应函数

5.1.7 VAR模型在货币政策传导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5.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整体效应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

5.2.1 VAR模型基本结构及其变量选择分析

5.2.2 序列平稳性检验

5.2.3 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

5.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2.5 VAR模型

5.2.6 脉冲响应分析

5.2.8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整体效应断点分析

5.3 利率渠道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

5.3.1 VAR模型基本结构及其变量选择分析

5.3.2 VAR模型构建过程

5.3.3 脉冲响应分析

5.4 信贷渠道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

5.4.1 VAR模型基本结构及其变量选择分析

5.4.2 VAR模型构建过程

5.4.3 脉冲响应分析

5.5 利率渠道与信贷渠道对比

5.6 实证研究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型,我国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尤其是自1990年起,我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内经济自由化更为广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业逐步放松了管制,在这样日益开放的环境下,我国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伴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我国金融市场上的技术创新源源不断,如ATM机和银行卡的日益广泛应用,网上金融服务逐步展开等,我国金融整合也逐渐地发展起来,逐渐开始引进外资机构、扩大外资机构在我国业务、进行业内收购、合资和战略联盟。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我国的各项改革进入加速期,要适合世贸组织的要求条件,我国政府按世界通行的规则运作,大刀阔斧地调整了很多不适合市场经济的方面,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2006年底,我国全面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与国际融合程度更高,市场开放性增强,受到世界金融市场的影响更大。伴随着世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也在其影响下,极大提高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效率,分散了市场风险,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技术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金融市场参与主者日益多元化,涉及到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多种类型主体;市场产品也逐步多样化,涵盖金融债、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公司股本和债务性债券,而且在证券和银行业产品方面不断推陈出新;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出现,如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变化步伐在未来的10年中也很可能进一步加速。当代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关系的日益密切,二者共同成熟和完善。金融市场是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的重要场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生成并显示资金供求信号,是及时反映市场资金价格的窗口,对于中央银行正确制定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金融市场又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平台,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为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提供必备条件。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行为;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就必然会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机制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包括货币政策时滞、传导中的广泛性和直接性和货币政策效应等方面。
   国内外的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金融市场发展的某一个单一方面(如金融产品创新)或某一个特定市场(如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间的关系;二是金融市场发展某个单一方面的某个要素(如金融产品创新中的资产证券化)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间的关系;三是金融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传导的某一个或两个特定渠道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研究都停留在单一的金融市场发展与单一的渠道上面。而本文是在系统概括总结金融市场总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整体效应的影响,强调整体效果。另外,针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重点分析了金融市场发展条件下我国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作和发展变化。
   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的总结概括,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了金融市场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论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涵入手,分析概述了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流观点、货币传导渠道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以及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和研究现状。继而概括总结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尤其是自1990年以来金融市场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包括金融自由化、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技术创新、金融整合、金融系统深化和结构性变化等方面。再从已有研究成果中总结分析金融市场发展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包括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情况对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信贷渠道、汇率渠道、预期渠道以及货币传导机制整体效应的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货币政策传导整体效应的影响,以及金融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整体影响情况。最后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VAR、脉冲响应函数、Quandt-Andrews未知断点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就金融市场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论文强调整体效应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穿插、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等方法,分析时注重系统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1997年底到2003年之间发生了相对较为显著的结构性变化。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持续进行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创新、金融整合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进一步深化,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整体效应、利率渠道传导效应和信贷渠道传导效应都在不断增强,且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用相对利率渠道在逐渐削弱。同时,货币政策传导的整体效应和利率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持续时间在增强,而信贷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持续时间有缩短趋势。就货币政策传导的整体效应而言,针对1992Q1~2009Q1所有样本建立模型时,利率变量采用名义利率时模型会更加稳定;而采用实际利率模型进行阶段性建模对比分析更符合现实情况,且分析结果显示2003Q1~2009Q1阶段相对于1998Q1~2002Q4阶段货币政策传导的整体效力大约增强了两倍还多。利率渠道中,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的长期冲击效力和长期贷款利率的冲击效力在持续增强;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的短期冲击效力和短期利率的短期冲击效力在第二阶段即1997Q4~2002Q4最弱,在第三阶段即2003Q1~2009Q1有所提高;中长期债券利率的冲击效力在第三阶段2003Q1~2009Q时最弱,在第二阶段1997Q4~2002Q4时最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变量由M2增长率和短期利率逐渐转移到M2增长率和长期贷款利率;影响物价水平的主要变量由短期利率逐渐转移到长期贷款利率;长期贷款利率在任何阶段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来都是正向的;中长期债券利率在任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影响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来都是负向的。信贷渠道中,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的短期冲击效力在持续增强;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的长期冲击效力和各项贷款增长率的冲击效力均是在在第三阶段即2003Q1~2009Q1最强,而在第二阶段最弱;影响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主要变量是各项贷款增长率而非M2增长率。
   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论文提出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调整实体经济时,需要更加重视利率渠道的作用,注重利率政策工具的应用,同时也不能放松对信贷渠道的监控。在关注利率工具时,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实际利率、长期贷款利率的作用,更多地以实际利率为货币政策制定的参考目标。
   通过本文对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流观点、国内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并概括其研究现状,有利于了解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作方式以及与国外相比在实践上和研究理论上存在的不足,从而促进我国积极发展、改进和完善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本文研究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有利于了解不同金融市场发展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过程、作用机制以及主要的中介目标,从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影响中介目标,以实现稳定价格、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的最终目标,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了解金融市场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程度,从而通过制定金融市场发展政策或措施来影响货币政策传导,使我国货币、金融和实体经济得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另外,通过本文研究强化针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丰富促进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的理论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