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药临床分类客观化初步研究
【6h】

中药临床分类客观化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等因素研究,初探中药临床分类客观化。
  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将《中药学》第7版中清热药、化湿药、补虚药等不同类中药共298味作为观测变量;药味的性、味、归经及功效作为反映分类特征的变量。由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描述是文字性语言,电脑无法直接识别,故必须对其经过量化处理。各因素的量化采用二值量化和数值量化相结合的形式,具有某一特征即记为1,不具有时记为0。当药味的这一特征显著时记为1.5,特征比较弱则记为0.5。如热为1,大热为热1.5(附子),温记为热0.5。
  结果:分为40类时,各组中药味的差异最小,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较为接近,但各组间的差异太小,分类无太多临床意义;分15类时组内差异较小,组间差异较大,接近于传统的分类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分类为7类时组内差异过大,组间差异不明显,分类结果不理想。
  结论:在中药临床分类客观化的研究中,依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等因素,经过聚类分析将298味中药分为15类时,最符合临床实际,与传统分类也最为相似。
  讨论:分为15类时的结果与传统分类的差异,是由于传统分类的主观性,还是由于课题在客观化的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对于预实验结果和298味中药进行客观分类的结果进行比对后发现,预实验结果更加符合传统分类结果,这种差异是由样本量的不同引起的。怎样在大样本实验中得到更加客观和科学的分类结果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努力的方向。

著录项

  • 作者

    王鹰;

  •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

  • 授予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学科 中医内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志国;
  • 年度 2012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中药临床药理;
  • 关键词

    中药学; 临床分类; 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