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宋初三先生“治道”思想初论
【6h】

宋初三先生“治道”思想初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宋初三先生思想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引言:士的转型与秩序重建

二、三先生的生平与“治道”精神

(一)三先生传略

1.诚笃胡瑗

2.刚健孙复

3.狂勇石介

(二)三先生的主要学术活动

1.治经

2.讲学

3.崇尚古文

三、三先生著述中的“治道”思想

(一)道统观念

1.尊道的目的性与道的内涵

2.传道的延续性与道统人物谱系

3.德位之辨:道统与政统的分离

(二)三代之治

1.从制度概念到文化概念

2.于群经之中探寻三代之旨

3.王霸义利之辨

(三)尊王行道

1.尊王:发明《春秋》大旨

2.行道:道的内涵与体系

(四)经世济民

四、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宋代理学为融合儒释道三教而形成的中国思想的新形态,而宋初三先生正是开启理学风气之先的三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宋初三先生即胡瑗、孙复、石介,生活在北宋初年,是儒学史中由章句之学向义理之学转向的节点,也是宋学精神的重要代表;而“推明治道”正是宋学精神之典型。过去对三先生思想的研究多侧重于从学术史和哲学史的角度加以论述,较少论及其“治道”思想,本文通过宋初史料与三先生著作的阅读梳理,着重勾勒和探究三先生的“治道”思想。
  “治道”,简言之就是社会秩序重建,应为宋学之独有精神,特为汉唐章句之儒所无。三先生的“治道”思想是历经唐宋变革之后,宋初士风的一个凝结点。士族的衰落引起了两个重要变化:从士入主体方面来说,士的范畴从身份型向文化型转化;从社会结构方面来说,北宋政权无法向隋唐一样将统治的基础置于门阀士族之上。由于士的自我体认与秩序重建的需求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在北宋初年的士人中间,产生了强烈的“治道”使命感。
  三先生的这种推明“治道”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思想著述凝结,更是贯穿其生平始终的精神风貌。尽管胡瑗性格笃诚、孙复刚健,而石介显得狂勇,但其“治道”精神却同一而无差别的,且始终是他们治经、讲学、崇尚古文运动等学术活动中的核心主题或主要关切。具体而言:l、三先生通过不惑传疏的经学研究,自抒己意,阐发儒理,回溯三代之治的理想,通过治经转向义理以求“治道”;2、三先生一生致力于讲学活动,通过讲学,申明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立场,改变唐末、五代以来士风,即以儒理讲学,确立师道,罢黜异端,可避免士人求教于山林佛老;3、三先生都推崇古文运动,重视文道关系,古文运动指向文风文体的改变,更指向道的传达。
  细考三先生的思想著述,我们发现三先生的“治道”思想并不是简单的秩序重建,而是通过儒家理想人格的培养来实现社会秩序重建的目的的政治思维结构,将外部秩序的合法性建立在内在理想人格之上,是传统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体而言,“治道”思想以道统论为其传承谱系,强调儒者斥黜异端、重建秩序的使命感;以三代之治为“治道”的理想图景,凸显理想秩序中的文化内涵;以尊王行道为“治道”的具体举措,将儒家的纲常性理之道置于君主集权这一现实政治需求之上;而以经世济民为基本立场,彰显三先生的政治情怀。
  上述四点构成一个完成体系形成了一种“理想人格与社会秩序重建”相结合的政治思维结构,体现了三先生“治道”思想之政治面向的鲜明特色:以上四点构成了一个融贯的思想整体,形成了一种“理想人格与社会秩序重建”相结合的政治思维结构,体现了三先生“治道”思想之政治面向的鲜明特色:长久以来,中国的士以文化作为政治参与的方式,怀着经世济民的强烈责任感,力使统治者对儒家伦理纲常负责,以此建立统治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双重合法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