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评价研究
【6h】

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对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的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开展有效性、可行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探索适合高发区实际情况的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案,为在全国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在河南林县、河北磁县以40—69岁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组和干预组,开展了内镜下碘染色+指示性活检筛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两个前瞻性研究队列。评价内镜下碘染色+指示性活检筛查方案对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
   在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四川盐亭和山东肥城四个地区,建立研究队列,通过收集食管癌癌前病变分布转归规律以及不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的成本数据,构建食管癌自然史以及筛查模型,对筛查技术、筛查起始年龄、筛查频度等因素不同的筛查方案进行了成本效果、成本效用、成本效益评价。
   调查覆盖人群对筛查的认知情况和支付意愿,从决策分析角度出发,对食管癌早诊早治方案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筹资方案的可行性和居民参与的依从性进行评价。
   结果:
   1.目标人群中干预组食管癌累积发病率在筛查后迅速上升。但是,在筛查后6年左右,对照组累积发病率超过干预组,筛查效果开始显现,目标人群两组食管癌累积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变化趋势在覆盖人群中也有类似表现,但无统计学意义。受食管癌发病在总癌发病中的构成较高影响,两组目标人群干预组三癌合计累积发病率也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
   2.目标人群干预组食管癌累积死亡率从筛查后第1年起,就持续低于对照组,并维持这一趋势,差异不断增大,反映了筛查后癌症早期治疗后的较好生存效果,两组食管癌累积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食管癌死亡在研究人群癌症死亡、三癌死亡中构成较高,因此,筛查对总癌死亡率、三癌合计死亡率的降低也有一定效果,两组总癌、三癌累积死亡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成本效果、成本效用、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50岁开始终生筛查1次(内镜,不随访),45岁开始终生筛查1次(内镜,随访),40岁开始终生筛查2次(内镜,随访),40岁开始终生筛查3次(内镜,随访)以及理论筛查方案(内镜,随访)这5个方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50岁开始终生筛查1次(内镜,不随访)的经济效益最好。综合卫生经济学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本研究推荐:①在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采用50岁开始内镜筛查,终生1次不随访;②在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采用40岁开始,内镜筛查,终生2次。
   4.研究对象对食管癌的认知率超过65%;愿意参加筛查的比例均超过90%。愿意为筛查支付一部分费用者所占比例均低于50%,多数地区超过85%的研究对象仅愿意支付50元以下的费用。
   结论:
   食管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的绩效较好,近期能够有效地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确可做到癌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远期能够降低发病率、死亡率。
   结合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和癌症控制实际情况,本研究推荐两种筛查方案:①在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采用内镜50岁开始筛查,终生1次,对筛查出的轻增和中增不随访;②在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采用内镜40岁开始筛查,终生2次,对筛查出的轻增和中增随访。
   研究人群对食管癌及筛查有一定认识,筛查意愿高,但支付能力不能完全满足筛查需要,仍需国家医疗保障系统资金支持。

著录项

  • 作者

    魏文强;

  •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授予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学科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乔友林,董志伟,罗贤懋,孙秀娣;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食管肿瘤;
  • 关键词

    食管癌; 高发区筛查; 内镜检查; 早诊早治;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