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遗传性尿崩症的临床特点、基因突变检测及细胞功能研究
【6h】

遗传性尿崩症的临床特点、基因突变检测及细胞功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汉名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遗传性肾性尿崩症临床特点、基因突变检测及细胞功能学研究初探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实验仪器和材料

实验试剂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家族性垂体性尿崩症的临床特点分析与基因突变检测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

三、实验试剂

四、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

附录

一、常用溶液配制

二、常用培养器皿及细胞收获量

致谢

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展开▼

摘要

目的:筛查遗传性尿崩症患者相关致病基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明确遗传特征并指导临床诊治;初步观察野生型及不同AVPR2突变基因对编码蛋白功能的影响,从细胞水平阐明遗传性尿崩症的发病机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08年至2012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5例临床诊断家族性垂体性尿崩症(FNDI)或特发性垂体性尿崩症(INDI)的先证者(家系成员共13例)与20例临床诊断遗传性肾性尿崩症(NDI)的先证者(家系成员共66例)。
   2.研究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遗传性尿崩症患者的临床特征;(2)PCR扩增AVP,AVPR2与AQP2基因的目的片段,并测序分析;(3)女性AVPR2致病基因携带者临床表现NDI,进一步行X染色体失活偏倚研究;(4)利用体外真核细胞表达系统研究突变AVPR2基因的功能。
   结果:
   1.遗传性NDI以患儿出生后即出现多尿与多饮等尿崩症相关表现为特点,氢氯噻嗪联合阿米洛利治疗能使尿量下降1/3~1/2;FNDI患者的临床特点则是尿崩症相关临床表现在出生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并进行性加重,DDAVP治疗有效。若不早诊早治会有严重后果。
   2.基因检测确诊了14例X连锁隐性遗传NDI患者13种AVPR2基因突变(2种未见报道),2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NDI患者3种AQP2基因突变(2种未见报道),以及4例FNDI患者4种AVP基因突变(4种未见报道)。基因型与表型关联分析研究表明,基因突变编码的相关截短蛋白可能是遗传性NDI患者临床症状较重的原因。
   3.女性AVPR2突变基因携带者出现NDI临床表现,与X染色体失活偏倚相关。
   4.体外细胞表达研究表明:AVPR2基因错义突变(M123K,C192R,L313R,P322S)可使转染的HEK293T细胞生成cAMP量下降,受体功能障碍。
   结论:遗传性尿崩症是一组遗传异质性单基因病,临床表现各异。当患者临床出现明显多尿、多饮、喂养困难、身材矮小及严重泌尿系统并发症等难以解释的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尿崩症并行相关基因筛查,以早期明确诊断与治疗。体外细胞表达研究表明,AVPR2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内cAMP产生下降,可能是X连锁遗传性NDI的致病机制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