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患者MYC激活的预后意义及其分子机制探讨
【6h】

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病变患者MYC激活的预后意义及其分子机制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试剂及设备

三、实验方法

四、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

第—部分 MM患者MYC异常与EMD发生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

一、新诊断MM患者骨髓MYC异常的发生率及其意义

二、髓外浆细胞瘤中MYC异常的发生率及意义

第二部分 多发性骨髓瘤MYC激活的分子机制体外研究

一、细胞系基本特征

二、Myc激活对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三、Pyk2抑制剂降低Myc表达

四、硼替佐米可降低Myc表达

讨论

一、EMD具有异质性,需要细化危险度分层指标

二、MYC异常表现多样,基因异常和蛋白表达存在差异

三、MYC激活的可能机制

四、MYC重排的FISH检测作为MM常规评估开展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MUC1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血液系统肿瘤,髓外病变(EMD)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往往提示预后不良。EMD患者的预后有很大异质性,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并不明确,细胞遗传学异常是目前研究的热点。MYC是重要的原癌基因,基因重排常见于高度侵袭性肿瘤,近年来发现其异常与MM疾病进展相关,可被Muc1、Pyk2等基因激活,但MYC在EMD和MM预后中的意义目前仍缺乏大宗报道。本研究主要目的:(1)研究MYC异常及蛋白表达水平与EMD的相关性,探讨其在MM中的预后意义。(2)比较EMD及孤立性浆细胞瘤(SP)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探讨浆细胞克隆演变在EMD发生中的作用。(3)利用骨髓瘤细胞系体外研究Pyk2和Muc1对MYC的影响,探究髓外病变中MYC激活的可能机制。
  方法:
  研究纳入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1月初诊的患者。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收集髓外病变(EMD)和非髓外病变(nonEMD)患者,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研究骨髓悬液MYC异常;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研究骨髓病理标本中Myc、Muc1、Pyk2蛋白表达情况。选取EMD患者髓外浆细胞瘤病理标本,以同期经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诊断的孤立性浆细胞瘤标本(SP)作为对照,FISH方法研究其MYC异常,1q21扩增、8p21缺失、RB1缺失、D13S319缺失、P53缺失、IGH重排,IHC方法研究Myc、Muc1、Pyk2蛋白表达情况。体外研究采用MM细胞系U266、RPMI8226及浆细胞白血病(PCL)细胞系NCI-H929,研究Myc抑制剂、Pyk2抑制剂和硼替佐米对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性的影响。
  结果:
  1.对65例nonEMD患者和42例EMD患者的初诊骨髓标本检测MYC重排及Myc、Muc1和Pyk2蛋白表达情况。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存在显著差异(未达vs24月,p=0.021)。MYC重排在nonEMD组和EMD组发生率分别为20.0%和33.3%(p=0.121),在非骨旁EMD中发生率(42.3%)(p=0.029),MYC重排和1q21扩增双阳性在nonEMD组和EMD组发生率分别为6.2%和23.8%(p=0.025)。MYC重排阳性者中位生存期为15.4月,MYC重排阴性者中位生存期未达(p<0.001)。单纯1q21扩增或8p21缺失并不显著降低患者生存,但MYC重排合并1q21扩增或8p21缺失中位生存期显著缩短,分别为11.0月(p=0.001)和11.0月(p=0.010)。多因素分析发现MYC重排阳性为MM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免疫组化结果:新诊断MM患者骨髓Myc高表达在nonEMD组和EMD组分别为15.7%和48.2%(p<0.001),Muc1高表达在nonEMD组和EMD组发生率分别为16.3%和35.2%(p=0.030)。在Muc1高表达组Myc表达水平显著升高(34.2%vs20.8%,p=0.010),Pyk2高表达组Myc表达水平显著升高(29.6%vs18.0,p=0.011)。Myc蛋白表达与基因异常并不完全吻合。
  2.对32例EMD及14例SP浆细胞瘤病理组织行FISH检测,EMD中MYC重排(46.7%vs14.3%,p=0.038)、1q21扩增(65.5%vs14.3%,p=0.002)、8p21缺失(37.9%vs0%, p=0.008)、RB1缺失(65.5%vs14.3%,p=0.001)、D13S319(58.6%vs21.4%,p=0.022)、P53缺失(37.9%vs0%,p=0.008)、IGH重排(48.3%vs7.1%,p=0.015)发生率均显著高于SP组。大部分EMD患者髓外组织与骨髓组织相比,浆细胞出现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Myc蛋白高表达率在EMD组高于SP组(43.3%vs16.7%),但无显著性差异(P=0.103)。一例MYC阳性的SP组患者最终在两年内进展至活动性骨髓瘤。
  3.抑制Myc可降低MM细胞的侵袭能力,抑制Pyk2可降低细胞Myc表达水平,降低细胞侵袭能力。
  结论:
  EMD患者预后不良,但结局有很大异质性。MYC重排在EMD患者中发生率高,是MM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EMD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P,且髓外病变具有更多的细胞遗传学异常。Myc表达与细胞侵袭性相关,Muc1和Pyk2可能通过激活Myc造成不良预后。

著录项

  • 作者

    于晓晨;

  •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授予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 学科 临床医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韩冰,庄俊玲;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骨髓肿瘤 ; 预后 ;
  • 关键词

    多发骨髓瘤; 髓外病变; MYC基因; 分子机制; 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