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刘三姐歌谣文化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广西阳朔县中小学为例
【6h】

刘三姐歌谣文化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广西阳朔县中小学为例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刘三姐歌谣文化概述和传承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刘三姐歌谣文化概述

一、刘三姐歌谣概念界定

二、刘三姐歌谣的形成背景

三、刘三姐歌谣的艺术特征

四、刘三姐歌谣的音乐特点

第二节 刘三姐歌谣民间传承现状调查

一、采风“三月三”歌圩节

二、刘三姐歌谣传承人访谈

第二章 阳朔县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阳朔县概貌介绍

一、地理位置

二、人口、民族、文化概况

三、调查对象与样本选择

第二节 问卷调查研究

一、学生问卷调查

二、教师问卷调查

小结

第三章 刘三姐歌谣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刘三姐歌谣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构思

一、实验对象选定

二、教学内容选定

三、教学设计

第二节 刘三姐歌谣进中学课堂的教学构思

一、实验对象选定

二、教学内容选定

三、教案设计

第四章 刘三姐歌谣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践分析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

第二节 教学效果分析

第三节 教学评价

一、教师维度

二、学生维度

第五章 刘三姐歌谣进中小学课堂的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刘三姐歌谣主体传承人与非主体传承人的关系与作用

第二节 刘三姐歌谣进中小学教育的多途径探讨

一、准确认识刘三姐歌谣的教学理念

二、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学术素养

三、加强本土音乐文化教材的建设

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五、丰富校园内的艺术交流活动

六、扩大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

第三节 反思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与声明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刘三姐歌谣是广西的传统民间文学,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体现了壮族人民千百年来以歌代言、倚歌择配的民俗民风,渗透着稻作民族的信仰沉淀和诗性智慧。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刘三姐歌谣发展至今,依旧有很强的活力和魅力,但是由于受到当代各种新兴文化的冲击挤压,刘三姐歌谣也面临着传承发展的难题。因此需要更为有效和有意义地传承和传播,而不能仅沦为一个单薄的文化符号。本次研究,笔者交叉运用了音乐教育学和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前期的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工作,了解社会和学校方面传承刘三姐歌谣的现状,进行刘三姐歌谣进课堂教学设计,分析教学效果,从而试图探讨出刘三姐歌谣在中小学传承的的有效对策。本文包括绪论、刘三姐歌谣文化概述、问卷调查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研究、教学效果分析和教学评价、反思和建议七大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绪论,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为主要内容。第二个部分为刘三姐歌谣文化概述,主要论述了刘三姐歌谣的概念界定、历史起源、艺术特征,也包含了笔者的采风和访谈的记录分析。第三部分是问卷调查研究,本章主要论述了笔者对阳朔实验小学和阳朔外语实验中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内容、问卷调查实施、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等内容,总结出刘三姐歌谣在中小学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教学设计,依据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特点,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刘三姐歌谣进课堂进行教学设计。第五部分论述了教学实践过程。第六部分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第七部分是对刘三姐歌谣进课堂的反思与建议,探讨能使刘三姐歌谣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本次研究首先运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了刘三姐歌谣在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以及传承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教学实践,以求促进刘三姐歌谣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发展,为优秀传统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提供切实可靠的证据和参考。

著录项

  • 作者

    黄丹昀;

  •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

  • 授予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
  • 学科 音乐与舞蹈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宋阿娜;
  • 年度 2022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刘三姐歌谣; 中小学; 学校教育; 传承;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