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单线铁路区段通过能力计算和系统开发
【6h】

单线铁路区段通过能力计算和系统开发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铁路通过能力概述

2.1 通过能力的概念

2.2 通过能力可采用的计算方法

2.2.1 图解法

2.2.2 扣除系数计算法

2.2.3 最小列车间隔时间法

2.3 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铁路基础设施

3.2 列车运行图因素分析

3.2.1 有效时间及天窗时间的设置

3.2.2 最小列车间隔时间与列车运行图平均最小间隔时间

3.2.3 列车晚点与运行图缓冲时间

3.3 运行列车组及最小间隔时间的确定

3.3.1 类别运行列车组数的确定

3.3.2 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3.3.3 平均最小间隔时间分析计算

4 额外占用区间时间影响因素及分析计算

4.1 运行列车组最小区间占用时间的分析

4.1.1 列车区间运行时分

4.1.2 列车的停站时间

4.1.3 额外占用区间时间的分析

4.2 运行列车组区间运行额外占用时间分析计算

4.2.1 相同种类相同方向运行列车组

4.2.2 不相同种类同方向运行列车组

4.2.3 不相同运行方向运行列车组

4.2.4 额外占用区间时间的计算

4.3 限制区间的确定

4.4 通过能力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单线铁路通过能力系统设计

5.1 系统设计要求

5.2 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

5.3 系统设计及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案例计算

6.1 基础数据

6.2 数据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的总结

7.2 论文的不足和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铁路大规模的建设,准确的计算铁路区段的通过能力,对提高铁路通过能力利用率和提高铁路行车组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通过能力计算过程中,单线铁路的列车运行组织比双线铁路更加复杂,因此论文重点研究单线铁路的区段通过能力。
  目前采用的扣除系数法计算通过能力已不适用我国铁路。论文通过几种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分析,提出列车运行图最小间隔时间的最小列车间隔法,列车运行图最小间隔时间是考虑了列车停站、会车或越行对区间产生额外的区间占用时间的最小时间。
  论文分析了通过能力计算过程中列车运行有效时间、运行图最小列车间隔时间、必要的运行图缓冲时间等相关因素,及其计算方法。在额外占用区间时间分析计算中,按相同方向运行列车组和不相同方向运行列车组分别分析计算。并运用分析计算法,详细分析不同的运行列车组的停站方案,得到区间的额外占用区间时间。再将额外占用区间总时间平均到每一列车组上得到平均列车额外占用区间时间。为了便于实际应用,利用Visual Studio2010编程开发工具、mySQL数据库,开发了单线区段通过能力计算系统。
  以济南铁路局胶新线为例,分别计算线路的标准通过能力和使用通过能力,并与实际运行的列车数作比较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