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MRI-T2 FLAIR高信号血管征及CTA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
【6h】

MRI-T2 FLAIR高信号血管征及CTA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MRI-T2 FLAIR高信号血管征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MRI检查方法及参数

1.6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HVS分布及其发生率

2.2大脑中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与HVS发生率的关系

2.3 不同脑梗塞面积与HVS发生率的关系

2.4 大脑中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与脑梗塞面积的关系

3 讨论

3.1 T2-FLAIR序列上HVS的形成机制

3.2 大脑中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与HVS的相关性分析

3.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同脑梗塞面积与HVS的相关性分析

3.4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CTA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病例纳入标准

1.3病例排除标准

1.4检查方法

1.6 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定

1.7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的判定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类型的判定

1.9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的判定

1.10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2颈动脉管腔狭窄情况及比较

2.3颈动脉斑块显示及分布情况

2.4颈动脉斑块形态

2.5颈动脉斑块性质、类型分析

2.6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的关系

3 讨论

3.1颈动脉病变导致脑梗塞的流行病学

3.2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塞的机制

3.3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梗塞的关系

3.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梗塞的关系

3.5颈动脉粥样斑块表面形态与缺血性脑梗塞的关系

3.6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分布

3.7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的关系

3.8颈动脉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与对比

3.9本研究不足之处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主要缩略词表

附图及其说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MRI-T2FLAIR高信号血管征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塞患者在T2-FLAIR上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essel signals,HVS)的出现情况,探讨HVS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情况、脑梗塞面积的相关性,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HVS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从2017年9月~2018年9月确诊为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的患者,共有103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37例,年龄32~90岁,平均年龄65.44±12.48岁,全部患者在发病3天(72小时)内完成颅脑MRIT1-FLAIR、T2、T2-FLAIR、DWI和3D-TOF-MRA等序列检查,对比分析HVS阳性组与HVS阴性组患者责任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脑梗塞面积。  结果:  1、HVS出现率:在103例脑梗塞患者中,有52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发现HVS征,出现率为50.5%(52/103)。  2、在脑梗塞侧大脑中动脉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率<50%),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99%),闭塞组(狭窄率为100%)的患者中,HVS出现率分别为0.0%,46.4%,83.3%,88.9%,随脑梗塞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在腔隙性脑梗塞(梗塞灶最大面积≤1.5cm2),局灶性脑梗塞(1.5cm2<梗塞灶最大面积≤5.0cm2),大面积脑梗塞(梗塞灶最大面积>5.0cm2)的患者中,HVS出现率分别为33.3%,75.0%,81.3%,随脑梗塞面积的增大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HVS是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常见征象,并且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越高,HVS出现率越高;  2、HVS的出现提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面积较大,病情较严重,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第二部分CTA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应用头颈部CTA结合MRI,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粥样斑块部位、表面形态、性质与缺血性脑梗塞发生的相关性,对临床防治缺血性脑梗塞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从2013年3月~2018年9月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患者,在一周时间内完成颅脑MRI及头颈部CTA检查的38例急性前循环脑梗塞患者,将颅内血管病变患者排除。根据颅脑MRI-DWI影像表现,对脑缺血性梗塞灶定位,与脑梗塞灶同侧的颈动脉设为梗塞侧,无脑梗塞灶侧的颈动脉定为非梗塞侧,比较分析梗塞侧与非梗塞侧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表面形态、斑块内部成分密度及管腔的狭窄程度。  结果:  1、脑梗塞侧颈动脉狭窄检出率(73.3%)明显高于非梗塞侧颈动脉狭窄检出率(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脑梗塞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几率(42.2%)明显高于非梗塞侧(6.5%),脑梗塞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几率(40.0%)高于颈总动脉(4.4%)及颈动脉分叉(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脑梗塞侧及非梗塞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77.8%,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脑梗塞侧及非梗塞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斑块分布部位无明显差异(P>0.05)。  5、脑梗塞侧及非梗塞侧颈动脉规则型斑块、不规则型斑块及溃疡型斑块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脑梗塞侧及非梗塞侧颈动脉非钙化斑块、混合性斑块、钙化斑块三种类型斑块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脑梗塞侧颈动脉各种类型斑块在不同部位的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侧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梗塞侧不稳定斑块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7、轻度狭窄组斑块以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占比较高,混合性斑块及非钙化斑块分布在中度、重度狭窄(含闭塞)组中比例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颈部动脉CTA结合VR、MPR、CPR等后处理技术,能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正确评价颈动脉斑块的表面形态、性质、类型,可以作为颈部动脉检查的常规方法。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动脉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是脑缺血性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