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职生职业认同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
【6h】

高职生职业认同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法

1.3.2 小组访谈法

1.3.3 电子渠道

1.3.4 统计分析法

1.3.5 文献参阅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认同”与“职业认同”的内涵与特征

2.1.1 “认同”的内涵与特征

2.1.2 “职业认同”的内涵

2.2 “高职生职业认同”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2.2.1 “高职生职业认同”的内涵

2.2.2 高职生职业认同基本维度的设定

2.2.3 高职生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2.3 高职生职业认同形成的理论基础

2.3.1 系统论

2.3.2 发展心理学理论基础

2.3.3 职业角色理论基础

第3章 高职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

3.1 现状调查

3.1.1 问卷调查

3.1.2 小组访淡

3.1.3 电子渠道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高职生职业认同总体情况

3.2.2 高职生职业认同的性别差异

3.2.3 高职生职业认同的年级差异性分析

3.2.4 高职生职业认同的专业差异性分析

3.2.5 高职生在是否担任职务方面的差异性分析

3.2.6 高职生的生源不同的差异性分析

3.2.6 对高职生差异性分析的小结

第4章 高职生职业认同现状的原因分析

4.1 社会因素

4.1.1 社会认可度偏低,职业情感淡漠

4.1.2 就业质差量少,职业认知模糊

4.2 学校因素

4.2.1 课程设置普通教育化,欠缺职业行为培训

4.2.2 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兴趣缺乏

4.2.3 学校去职业化,职业认知丢失

4.2.4 实践机会不多,职业意志动摇

4.3 高职生自身因素

4.3.1 抗挫能力脆弱,职业期望偏颇

4.3.2 职业与生活挂钩,职业价值观功利化

第5章 提高高职生职业认同水平的教育对策

5.1 政府引导,提高高职生社会支持度

5.1.1 加强舆论宣传,为高职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1.2 建立政府政策扶持系统,实现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5.1.3 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履行经济保障责任

5.2 责任激励,企业积极承担人才培养重任

5.2.1 推行就业准入制,确保与职业资格制度衔接

5.2.2 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优良的实习基地

5.3 深化教学改革,凸显学校职业性

5.3.1 以职业行为为依据,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5.3.2 以学习任务为背景,建立行动导向教学观

5.3.3 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基准,训练高职生职业操作能力

5.3.4 三年一贯式教育,均衡高职生职业认同阶段性

5.3.5 建设校园职业性文化氛围

5.4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择业观

5.4.1 准确合理定位职业

5.4.2 依据个体特点,确定职业目标

5.4.3 现状与目标的通道设计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职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职生职业认同小组访谈

附录三 :高职院校教师小组访谈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职业认同是高职生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变的必要条件,对高职生快速适应未来职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职业不仅要求高职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还强调高职生要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具备思想和行为上的认同。   职业认同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培养一名合格的职业人,高职院校在职前就必须对高职生进行职业认同的培养。让高职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反思职业,定位职业,形成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养成职业认同,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以更优异的状态投入工作。   本文采用了文献参阅、问卷调查、媒介联通和小组访谈等几种方法相结合,共同对高职生职业认同现状调查以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在此基础上了解到目前高职生职业认知不清晰,职业期望不合理等,职业认同感普遍比较淡漠。   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分别对高职生职业认同的各个维度进行了差异性分析:高职生与在职人员职业认同的各维度差异性分析:高职生职业认同的年级差异性分析;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的高职生职业认同差异性分析;高职生职业认同的性别差异性分析;城乡生源高职生职业认同差异性分析。   通过对高职生职业认同的差异性特征分析,挖掘出高职生职业认同的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社会对高职生的支持度不高;学校内部构建不当以及高职生自身存在职业期望定位不合理,职业规划不明确等问题。   基于对高职生职业认同的理论探讨和因为分析,提出了关于培育高职生职业认同的教育对策,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政府方面:加强引导,从舆论宣传、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三个方面提高高职生的社会支持度;企业方面:积极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推行就业准入制和深度校企合作;学校方面:深化教学改革,以职业行为为依据,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学习任务为背景,建立行动导向教学观,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基准,训练职业操作能力,三年一贯式教育,均衡高职生职业认同阶段性,培养高职院校职业性文化氛围;此外,学校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辅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文章最后为结语部分,指出了作者关于本文观点及教育对策研究的不足之处,有待作者的进一步探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