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找回失去的“道德自我”——生命·实践立场下个体道德自我培育的研究
【6h】

找回失去的“道德自我”——生命·实践立场下个体道德自我培育的研究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道德自我的建立:道德教育的时代主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一)幻想的破灭:知识越多,道德品质越好

(二)学校德育的尴尬:乏力的教育努力

二、理论假设与研究目的

(一)如何从个体“自我”的角度看待道德

(二)道德自我与道德教育的内在关联

(三)“道德自我”培育的忽视:当代大学道德教育问题实质的一种理论假设

三、研究的逻辑取径、方法与构架

(一)思路与主要论题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第一部分 什么是“道德自我”

第一章 有关“道德自我”问题的理论钩沉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考察

二、哲学中与“道德自我”有关的思想

三、心理学视野中与“道德自我”有关的思想

四、“道德自我”作为教育学概念的内涵分析

第二章“道德自我”的生命形态

一、道德自我的生命本性

二、道德自我的“解放性”形态

三、道德自我的“独立性”形态

四、道德自我的“时间性”形态

五、“道德自我”生命形态的整合性认识

第三章“道德自我”的实践品性

一、实践

二、道德的实践本性

三、具有实践品性的道德自我

第二部分“道德自我”失却问题的探究

第四章“自我”的扭曲:个体生命意义在历史中的沉沦

一、文化传统的贬损和压抑

二、建国以来政治的僭越

三、社会转型的价值裂变

第五章“自我”的异化:教育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遮蔽

一、生命价值的贬抑:“无我”的道德教育观念

二、生命另一半的缺失:人文精神培养的淡漠

三、无根的生命:道德理想主义的神圣价值筹划

四、生命灵性的泯灭:抽象理性的无限膨胀

五、生命自觉的消解:教育关系方式的单维化

第三部分学校教育何为

第六章大学道德教育与个体道德自我的培育

一、理论的自觉

二、生命·实践思维下的大学道德教育的自我改造

三、生命·实践思维下个体道德自我的培养路径

结语 走在“林中路”上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从历史延展性和社会整体性之维看,任何道德都依存一定个体,并通过个体来展现。道德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觉、自主、自为的人的领域,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得以最深刻展示的领域,道德的形成必须通过自我以“自身归化”的方式来完成对自我道德精神世界的完善,任何外在的约束、统一的标准、强制的规则和他者的认同都是与道德的内向度本质相违背的。以道德外部植入的教育方式,败坏了道德自主性,造成生命自觉的缺场,力量自然是非常脆弱的。所以,纵然有再多的道德教育,如果不从人的自我出发,必然阻碍个体价值意识的充分发展,使自我道德精神难以获得真正的提升。要消弭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的失效,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开启、孕育个体生命的价值内涵,使道德自我充分而坚实地建立起来。 对于道德自我问题,哲学、心理学领域有过与之相关的思想。本文在吸取这些理论和文化资源基础上,站在生命·实践的立场,以教育学视野形成了自己对道德自我的理解。进入教育学视域的道德自我,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全面吸纳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各个学科的蕴含。道德自我体现于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表征出自我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道德自我具有生命的形态和实践的品性。生命是道德自我的本性,道德自我表现出解放性、独立性、时间性的生命形态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整合性认识。道德自我具有实践性内涵,以践行道德规范并产生正面的生活体验为生存形态,在实践过程中道德自我得以生成和发展。 道德自我的失却问题,可以从历史的责任和教育的原因去进行分析。文化传统对“自我”的贬损和压抑、政治对道德的僭越、社会转型的价值裂变,造成了个体生命意义在历史中的沉沦。“无我”的道德教育观念、人文精神培养的淡漠、道德理想主义的神圣价值筹划、抽象理性的无限膨胀、教育关系方式的单维化,导致了教育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遮蔽。 道德自我的建立,从外在条件来讲需要道德风尚纯正的社会环境、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从学校教育的层面上需要发挥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自我。道德教育要贯彻实践观点,回归生命,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以生命·实践作为思维方式,大学道德教育要进行自我改造,教育目标上扩展个体自我认识,升华生命价值内涵,课程形态上实现从知识形态向生命意义形态的转变,师生关系上实现从控制分离走向交往对话,教师角色上自觉转变道德观念和教育行为。在生命·实践思维方式下,对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培养应从唤醒个体生命的德性潜能出发,将人之本性中深藏的德性潜能开发和引导出来。增强个体生命自我身心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养成道德自我教育的自觉。在道德水平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道德批判力。一切教育最后都落实于人之实践,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道德实践,使之自觉追求生命的完善和主体精神的完满,在自我的提升中最终实现道德自我的建立。

著录项

  • 作者

    戴岳;

  •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大学;
  • 学科 高等教育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易连云;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道德自我,道德教育,个体生命,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