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以俞调枢”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血清Leptin、Ghrelin的影响
【6h】

基于“以俞调枢”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血清Leptin、Ghrelin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OLE_LINK2

OLE_LINK1

OLE_LINK5

OLE_LINK3

OLE_LINK4

展开▼

摘要

目的:  基于“以俞调枢”背俞指针疗法治疗GERD患者,明确其临床疗效,并观察此疗法对GERD患者睡眠质量、不良反应及适用证型。并进一步探讨GERD患者血清Leptin、Ghrelin水平变化,及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血清Leptin、Ghrelin的影响,深入研究背俞指针疗法治疗GERD与Leptin、Ghrelin相关病机本质,为该疗法在消化道动力障碍疾病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方法:  临床研究:将纳入的61例GERD患者按动态随机Taves最小化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同期无GERD症状、胃镜检查无RE、BE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组。治疗前检测所有受检者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观察组予背俞指针治疗,每天早9-11点(巳时)选择患者肺俞、脾俞、胃俞、肾俞为主穴进行治疗,每天1次,26分钟/次,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以兰索拉唑肠溶片30 mg 口服,一天1次,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5 mg口服,一天3次治疗,疗程2周。正常组不予干预措施。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均用问卷式调查方法,填写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实验研究: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正常组隔夜空腹肘静脉血4 m1×1,分离血清后,分装成2组,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Leptin水平、血清Ghrelin水平。  结果:  临床研究: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实际治疗人数观察组29例,对照组29例,正常组30例。三组在性别、年龄、病程、BMI之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P>0.05),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背俞指针疗法治疗GERD在总有效率上与兰索拉唑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联合用药相似(p>0.05),但对于反食/反流、烧心、口酸/苦的缓解显示明显的优势(p<0.05),且远期效果(治疗结束3个月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背俞指针疗法能显著改善GERD患者睡眠质量(p<0.01),治疗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睡眠质量均显著优于西药组(p<0.01);肝胃郁热、胆热犯胃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4.5%,24.1%,脾虚湿热10.4%、中虚气逆13.8%、气郁痰阻10.4%,瘀血阻络证未占比例。俞指针疗法对肝胃郁热、胆热犯胃型GERD临床疗效优于中虚气逆、脾虚湿热型患者(p<0.05),胆热犯胃型临床疗效优于气郁痰阻型(p<0.05),但由于无瘀血阻络型患者入组,样本量小,故需进一步明确其适用证型;无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研究:统计结果显示两组血清Leptin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Lepti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血清Ghrelin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两组Ghrelin水平较治疗前增加明显(p<0.05)。  结论:  1.背俞指针疗法能显著改善GERD患者反流症状和睡眠质量,远期效果及反食/反流、烧心、口酸/苦症状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背俞指针疗法对肝胃郁热、胆热犯胃型GERD临床疗效满意,优于脾虚湿热、中虚气逆、气郁痰阻型GERD,但存在样本量小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3. GERD发病与血清Leptin水平升高,Ghrelin水平降低相关,Leptin和Ghrelin在GERD的发病中发挥相反的生物学作用。  4.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Leptin水平、升高Ghrelin水平来实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