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权利流动视角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6h】

权利流动视角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科技成果承载的权利性质研究

1.2.2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规则研究

1.2.3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1.2.4 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现代产权理论

2.1.1 现代产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1.2 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现代产权理论的局限性

2.2 知识构成理论

2.2.1 显性知识与隐·陛知识的涵义

2.2.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分析

2.2.3 实现知识显性化的方法

2.3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

2.3.1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的涵义和特征

2.3.2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方法

2.3.3 科技创新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2.4 公共政策理论

2.4.1 公共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4.2 公共政策的概念和分析模型

2.4.3 公共政策的功能

第三章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权利支撑

3.1 基本人权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化权

3.1.1 创新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3.1.2 创新权的内涵与科技创新权

3.1.3 科技成果转化权之于科技创新权

3.2 知识产权体系中的科技成果转化权

3.2.1 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的关系

3.2.2 知识产权运用与科技成果转化

3.2.3 知识产权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持续保护

3.3 物权体系中的科技成果转化权

3.3.1 主体对科技成果的所有权

3.3.2 科技成果所有权框架内的转化权

3.3.3 科技成果转化权下的相关具体行为

3.4 科技成果转化权的行使程度

3.4.1 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历史演变

3.4.2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导权与参与权

3.4.3 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者的稳定性

第四章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平衡机制

4.1 单位主导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现实选择

4.1.1 职务科技成果的认定规则

4.1.2 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

4.1.3 职务科技成果单位优先转化的一般规则

4.1.4 职务科技成果单位优先转化的特殊规则

4.2 科技人员参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

4.2.1 原始取得权利后的参与

4.2.2 继受取得权利后的参与

4.2.3 对单位转化活动的简单协助

4.3 单位优先转化前提下科技人员利益分享

4.3.1 奖励的基础及分配基数

4.3.2 奖励发放的时机及折损

4.3.3 奖酬的约定与法定

4.4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改进策略

4.4.1 单位优先转化机制的不足

4.4.2 改进方向的总体构思

4.4.3 具体改进方案的设置

4.4.4 现行约定继受取得规则的细化

第五章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互动协调机制

5.1 单位与科技人员的内部合作转化

5.1.1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科技成果转化

5.1.2 中科大先研院的科技成果转化

5.1.3 隆平高科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

5.2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约束

5.2.1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机

5.2.2 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5.2.3 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2.4 不得损害国家利益

5.3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反补

5.3.1 对研发与转化环节的持续投入

5.3.2 对转化风险的补偿

5.3.3 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补偿

5.4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共赢

5.4.1 促进优势互补,围绕核心成果做大做强

5.4.2 促进国际转移,预防各种负面效应

5.4.3 促进优势技术输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

第六章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保障机制

6.1 单位转化能力的提升

6.1.1 优化单位内部组织和管理

6.1.2 注重单位间的优势互补

6.1.3 强化事业单位自主转化权

6.2 科技人员参与能力的提升

6.2.1 拓展单位与科技人员意思自治的空间

6.2.2 鼓励人才在产学研部门间的流动

6.2.3 借用其他单位的优势科研资源

6.3 促进科技中介机构提供优质服务

6.3.1 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

6.3.2 科技中介服务的对象和环节

6.3.3 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创新

6.4 发挥政府环境营造作用

6.4.1 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

6.4.2 地方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供给

6.4.3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府际协同作用

第七章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价

7.1 单位内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价

7.1.1 双层绩效评价体系

7.1.2 对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绩效衡量

7.1.3 对单位成果转化的绩效衡量

7.2 单位间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价

7.2.1 研究设计

7.2.2 实证分析

7.2.3 高校转化效率的区域分析

7.3 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价

7.3.1 研究设计

7.3.2 实证分析

7.3.3 对比分析

7.4 全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价

7.4.1 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评价作用有限

7.4.2 现有评价标准难以有效衡量转化绩效

7.4.3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融合化与具体化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我国当前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实现由大国到强国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面临巨大挑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它不仅需要国家的整体布局,更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纵向深入也引导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变革,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出台指引着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的开展。
  鉴于职务科技成果占据我国科技成果总量的绝大部分,促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这就需要发挥单位和科技人员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共同作用,而相应权利的配置和流动对调动双方积极性至关重要。理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有助于加快职务科技成果运用,实现科技创新活动一体化;有助于打破科技人员和单位的不均衡态势,拓展“双创”的实践;有助于调动双方的积极性,适当约束双方的行为;有助于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完善政府介入方式。
  本文探索了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在人权、知识产权、所有权三个系统的权利支撑,阐述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平衡机制和协同保障机制,全面总结单位优先转化机制的不足,进行改进方向的总体构思,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说明科技成果转化的互动协调机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展示地方政策新动态、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以及府际间的协同作用;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权重的测算;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不同单位和不同区域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进行评价,指出对全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进行评价的困难性。
  本文研究中发现,现有研究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及其规则的关注度不高,既有的少量研究成果主要是从科技政策、创新管理的角度剖析相应问题,理论支撑较为单薄;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只是针对某一具体方面,未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进行整体设计。本论文致力于丰富和完善这一主题的研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提升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实效。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突破先前单纯从知识产权角度对职务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范式,引入所有权、基本人权等重新建构科技成果的权利体系,作为指导和规范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权利决定论”可有效指导权利主体的市场行为并排除他方干涉,但也存在权利行使上限制,以保护他人利益、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这也对应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协同保障机制以及互动协调机制。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权的分配及其实现需要下位转化机制设计上的具体补充,同时,转化机制的设计也可对上位转化权进行相应的约束。
  第二,整合先前分散的研究视角,构建基于行为导向的、整体性的系统,强调职务科技成果创造与运用的统一,强调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的分离。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本是相应主体的市场化行为,但随着中介机构的加入、政府的介入变得复杂,严格的单位与科技人员的内部关系应予固定,即便是“政、产、学、研、介”的协同模式也不应模糊内部关系的边界。本论文从法律权利的视角切入,进行管理机制上的分析,进而落脚于政策改进,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分析并解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的难题。
  第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政府保障政策进行研究,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转化绩效进行研究。通过合理的政策关键词选取以及有效的共词矩阵构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图形化界面能较好展示了政策内容及府际关系,利于分析并实现政策工具平衡和公共资源投入平衡。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虽然较一阶段、二阶段复杂,但是对不确定因素的排除使得回归计算结果更加准确,通过选取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获得的绩效数据可有效反映各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