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超声引导下后路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6h】

超声引导下后路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实验的主要器材

2 实验的主要药品

3.1实验对象与分组

3.2实验方法

3.3观察指标

3.4统计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3 两组患者术后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

4 两组患者术后24h舒芬太尼使用量、补救性镇痛人数、镇痛满意度的比较

5两组患者苏醒质量的比较

6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恢复指标

7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质量(QOR-15)评分的比较

8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讨论

1后路腰方肌阻滞对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后路腰方肌阻滞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

3后路腰方肌阻滞对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

4后路腰方肌阻滞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5后路腰方肌阻滞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综述:不同入路腰方肌阻滞的临床应用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虽然是一种微创手术,但患者在手术后的前24小时会感受到强烈的疼痛。静脉自控镇痛和硬膜外镇痛虽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但常出现一些副反应如恶心、呕吐、低血压、运动阻滞等,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腰方肌阻滞是一种新的躯干神经阻滞技术,能抑制腹壁切口痛和内脏痛。本研究主要探讨超声引导下后路腰方肌阻滞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从而为超声引导下后路腰方肌阻滞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选择因子宫肌瘤拟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I-Ⅱ级,年龄18岁-64岁,BMI≥19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腰方肌后路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腰方肌组,Q组)与单纯全身麻醉组(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患者。患者入室后行常规监测。Q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在局麻下行双侧超声引导的后路腰方肌阻滞(QLB2),C组患者不行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去氮给氧后,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ug/kg,异丙酚1.5mg/kg-2.5mg/k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用于麻醉诱导,患者意识消失后插入一次性可充气喉罩,确认喉罩不漏气后行机械通气。术中以七氟烷、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毕达到拔管指针后拔出喉罩。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麻醉诱导前(T1)、切皮时(T2)、建立气腹时(T3)、拔出喉罩时(T4)、出室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患者术后2h、4h、8h、12h、24h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VAS)评分,术后24h舒芬太尼的需求量、术毕24h补救性镇痛人数、术后镇痛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喉罩拔出时间、出室时的Re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术后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前1天及术后24h采用QoR-15量表评估患者的恢复质量。  结果:Q组与C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组仅在T3时、T4时的MAP较T1时升高(P<0.05),C组在T3时、T4时、T5时的MAP均较T1时升高(P<0.05);两组患者在T1时、T2时、T4时、T5时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组在T3时的MAP低于C组(P<0.05)。Q组在T3时、T4时的HR与T1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在T2时、T3时、T4时和T5时的HR与T1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T1时、T2时、T3时的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组在T4时、T5时的HR较C组低(P<0.05)。与C组比较,Q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术后24h舒芬太尼使用量、补救性镇痛人数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P<0.05),术后镇痛满意度提高(P<0.05);Q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喉罩拔出时间缩短(P<0.05),出室时的镇静评分降低(P<0.05);Q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排气时间缩短(P<0.05),术后24hQoR-15评分提高(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后路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可维持循环系统的相对稳定,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喉罩拔出时间,提供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早期恢复,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