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芒硝外用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6h】

芒硝外用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芒硝外用对大鼠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芒硝外用促进创面巨噬细胞浸润及VEGF、TGF-β1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综述 芒硝外用功效的研究进展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创面愈合大鼠模型,在愈合过程的不同时间点观察外用芒硝后创面的愈合率、组织学变化,并检测创面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以及VEGF和TGF-β1的表达情况,以探讨芒硝外用对创面愈合的作用,并从细胞分子学角度分析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芒硝组,每组20只SD大鼠,在大鼠背部靠头侧建立直径大小约2cm的圆形皮肤全层创伤模型。损伤后第一天开始模型组、对照组、芒硝组大鼠皮肤创面分别予以不给药、外用1%DMSO、外用芒硝溶液敷料外敷干预,随后分别于损伤后3、5、7、10、14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用描膜法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同时每个时间点随机处死4只大鼠,取创面组织予HE染色观察创面愈合的组织学变化,并计算新生血管截面积,另外予Masson染色观察比较三组创面胶原纤维的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巨噬细胞、VEGF、TGF-β1染色,在高倍镜下用细胞计数、平均光密度值方法量化,比较三组每个时间点创面组织巨噬细胞的浸润以及VEGF、TGF-β1的表达情况。  结果:肉眼观察发现芒硝组创面填充和收缩较模型组和对照组更快,早期创面更红润,渗出物更多。创面愈合率比较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五个时间点创面平均愈合率的差异不明显,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3天,芒硝组的创面平均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P=0.154),损伤后第5、7天时,芒硝组的创面平均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43;t=2.11,P=0.046),第10、14天时,芒硝组的创面平均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P=0.183;t=0.79,P=0.461)。创面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损伤后3天,芒硝组与模型组、对照组的组织学改变无明显差别;损伤后第5、7天,芒硝组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新生血管组织更丰富,组织内细胞数量更多,组织致密程度更高;损伤后第10、14天芒硝组创面组织较模型组和对照组更为致密。新生血管截面积的比较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对照组在每个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第5、7天,芒硝组创面新生血管截面积均值大于模型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损伤后3、10、14天,三组新生血管截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损伤后第5、7天芒硝组胶原纤维的密集程度和沉积的厚度较模型组和对照组更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损伤后每个时间点模型组和对照组创面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芒硝组创面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在损伤后3、5、7天时都明显大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10、14天时,虽然芒硝组巨噬细胞计数的均值大于模型组和对照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损伤后3、5、7天,组织VEGF和TGF-β1表达强度较大,第10、14天表达降低。平均光密度值比较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对照组在创面愈合过程中VEGF和TGF-β1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硝组在损伤后3、5、7天创面VEGF和TGF-β1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大于模型组和对照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10、14天,虽然芒硝组VEGF和TGF-β1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大于模型组和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芒硝外用能在创面愈合过程中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各种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纤维组织的增生,从而促进创面的填充和收缩,以加速创面愈合。芒硝外用可以在创面愈合早期(炎症期和增生期)增加创面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浸润和VEGF、TGF-β1的表达。调节创面巨噬细胞浸润可能是芒硝外用促进创面愈合最关键的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