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双语对校”的晚清译著《植物学》研究
【6h】

基于“双语对校”的晚清译著《植物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前人研究综述

1.2.1 对《植物学》的研究

1.2.2 与《植物学》相关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问题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植物学》的成书背景及内容概述

2.1 西方近代生物学传入中国

2.2 墨海书馆与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出版

2.2.1 墨海书馆简介

2.2.2 墨海书馆翻译出版的自然科学书籍

2.3 《植物学》的译者与出版情况

2.3.1 《植物学》的译者

2.3.2 《植物学》的出版情况

2.4 《植物学》全书内容概述

第3章 《植物学》的外文原本

3.2 《植物学基础》版本的确定

3.3 《植物学》卷七和卷八的内容来源

3.3.1 卷七“察理之法”的内容来源

3.3.2 卷七“分部”和卷八“分科”的内容来源

3.3.3 《植物界》具体版本的确定

3.3.4 卷八的几处严重错误及分析

3.4 《植物学》前六卷的内容来源

3.4.1 卷一的内容来源

3.4.2 卷二至卷六的内容来源

3.5 《植物学》内容来源的总结和探讨

3.5.1 《植物学》内容来源总结

3.5.2 《植物学》的外文原本简介

3.5.3 《植物学》内容来源复杂的原因探讨

第4章 《植物学》的术语翻译

4.1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全面整理

4.1.1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特殊意义

4.1.2 “双语对校”整理《植物学》的术语翻译

4.1.3 关于前人整理的《植物学》名词术语表的讨论

4.1.4 《植物学》术语表整理的新发现和新认识

4.2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方法和特点

4.2.1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方法

4.2.2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特点

4.3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成就和不足

4.3.1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成就

4.3.2 《植物学》术语翻译的不足

第5章 《植物学》的文本翻译

5.1.2 “双语对校”研究《植物学》文本翻译的可行性

5.2 《植物学》文本翻译的方法和特点

5.2.1 《植物学》文本翻译的方法

5.2.2 《植物学》文本翻译的特点

5.3 《植物学》文本翻译的错误

5.3.1 《植物学》文本翻译中的物理量换算错误

5.3.2 《植物学》文本翻译中的其他类型错误

第6章 《植物学》的配图

6.1 《植物学》的配图来源

6.1.1 《植物学》的配图数量

6.1.2 《植物学》配图来源的确定

6.1.3 《植物学》来源不明的配图

6.2 《植物学》的配图错误

6.2.1 图文不配的错误

6.2.2 其他类型的配图错误

6.3 《植物学》配图忠实性的讨论

6.3.1 《植物学》配图对原图的调整

6.3.2 《植物学》配图对原图的改绘

6.3.3 与配图忠实性有关的其他问题

第7章 《植物学》的评价及影响

7.1 《植物学》的评价

7.1.1 《植物学》在晚清的评价

7.1.2 《植物学》翻译质量的评价

7.2 《植物学》的影响

7.2.1 《植物学》在晚清的影响

7.2.2 《植物学》在B本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1858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韦廉臣、艾约瑟与晚清学者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是中国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第一部书籍,被视为西方近代植物学传入中国的标志。然而长期以来,其外文原本究竟为何一直存在争议,由此导致关于《植物学》的各种具体研究难以展开。为打开研究局面,先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基本解决了《植物学》的原本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原译本“双语对校”的方法整理出《植物学》简体中文版全文,并深入研究了《植物学》的术语、文本和配图。研究得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解决了《植物学》的原本问题
  《植物学》至少有4个外文原本来源,分别为林德利的《植物学基础》1849年版,巴尔弗的《植物神学》1851年版,林德利的《植物界》1853年版和钱伯斯兄弟出版于1848年的《钱伯斯国民百科》第1卷,其中,后两个来源为新发现。林德利《植物学基础》的具体版本长期以来无法确定,经分析考证确认是1849年版。通过进一步研究理清了《植物学》各卷内容的具体来源情况。
  二、全面整理了《植物学》的术语翻译
  在“双语对校”的基础上整理出《植物学》术语翻译表,新发现“隔膜”等《植物学》创译并沿用至今的中文术语,剖析了“细胞”等重要术语翻译的具体情形,指出植物学术语“科”很可能并非《植物学》所创译。结合实例讨论了术语翻译的方法和特点及其成就和不足。
  三、细致比对了《植物学》的文本翻译
  运用“双语对校”的方法全面理清原译文的对应关系,结合实例阐释了“增加”“删减”“缩写”“重组”“改换”五类翻译方法,讨论了文本翻译的特点及在物理量换算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四、专题研究了《植物学》的全书配图
  确定《植物学》及其原著配图的对应关系,指出其中存在的“图文不配”等类型的错误,从“调整”和“改绘”两个方面讨论了《植物学》配图对原图的改动,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关于配图忠实性的问题。
  《植物学》绝非简单被动地翻译原著,而是结合中国国情,以需求为导向的主动吸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产生过程,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创作。由于时代原因,《植物学》在晚清并未产生明显影响,却在传入日本后深刻影响了其近代植物学的发展。

著录项

  • 作者

    张翮;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学科 科学技术史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石云里;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校勘学;
  • 关键词

    文献学; 《植物学》; 双语对校;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